分享

工厂化、循环水…更多新“玩”法!养虾产值超200亿元的江苏焕发新活力

 水产前沿 2020-10-16

首届“江苏虾类科技沿海行”活动成功举办
  • 文/ 水产前沿 植银素

  • 图/ 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月22-26日,由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首届“江苏虾类科技沿海行”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促进虾类养殖绿色发展”为主题,来自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17家联盟成员单位的高校院所专家、科技型企业企业家组成25人的调研组,从江苏省最北端的连云港市赣榆区到最南端的南通市启东市,顺着沿海地区虾类产业带,驱车近千公里,深入养殖、加工等重点企业,开展参观、走访和座谈。此次活动得到了当地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和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调研和座谈。借此机会,笔者采访了江苏省海养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万夕和教授,了解更多联盟和此次沿海行的故事。

水产前沿: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办经历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联盟的主要工作和目标是什么?

万夕和: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江苏省科技厅倡议,纳入第四批建设的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担任理事长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中洋集团、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协会、连云港市海洋渔业发展促进中心、无锡三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北渔人和水产有限公司、江苏光亚水产集团、江苏孝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通维尔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通州湾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担任副理事长单位,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以及省内海水虾类有关的规模化龙头企业等担任理事单位,现有成员单位33个。联盟以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为导向,从种质创新、苗种繁育、绿色养殖、饲料与营养、尾水排放、质量安全控制、产品加工等专业的产业技术需求出发,集聚创新资源,实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整合,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海水虾类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江苏海水虾类产业高质量发展。

水产前沿:据您了解,请介绍江苏虾产业的现状是怎样的?行业发展的痛点在哪里?

万夕和:江苏省沿海地区养殖虾类以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脊尾白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品种,养殖模式包括池塘精养、温棚养殖、鱼塘套养、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养殖面积超过100万亩,产值超过200亿元,是江苏省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如东因为小棚尾水整治原因,不少的养殖小棚被拆除,养殖整体向北方移动。

行业发展的痛点在以下方面:脊尾白虾等品种的种质退化严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有待提升、所有虾类品种的病害高发现象、对虾生态养殖模式有待创新、小棚养殖尾水净化模式的开发与实施、养殖投入品规范使用、加工产品精深化开发等方面需要更为广泛的研究。

水产前沿:目前主要的几个养虾模式有哪些优缺点及前景如何?

万夕和:我们以南美白对虾为例来谈吧,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主要有露天池塘养殖、小棚养殖工厂化养殖、鱼塘套养殖等多种,露天池塘养殖模式占比仍然较多,这种模式投入少。但是该模式因为是开放式的,容易发病,特别是白斑综合征发病较严重。今年江苏地区因为梅雨季节时间长,露天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生白斑综合征的特别多,死亡率也较多。

江苏的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在全国有名,其优点还是比较多的,主要表现在对虾产量高,养殖效益好;水体相对较小,系统易控制;病原影响小,疾病发生少;外界影响小,相对较独立;养殖多茬化,池塘利用高;规模不受限,入门门坎低。缺点是无排污系统,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养殖后尾水可能还存在少部分盐分,影响农田灌溉用水,养殖区域局限在沿海一带。

水产前沿:请您列举几例让您印象深刻的养殖模式?

万夕和:虾类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是本次调研的重要内容。比如,南通维尔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应用过滤、沉降、生化处理等流程,将斑节对虾养殖尾水净化后循环使用,养殖过程中达到零排放,是一种较成功的斑节对虾绿色循环水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方面,江苏孝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地源热泵和热交换系统应用于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即节能又环保,拥有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同时,公司将固液分离、生化处理、生态塘净化等技术集中于一体,养殖尾水得到有效净化,是引领我们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一种健康、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也有转型较为成功的养殖企业和模式,比如江苏光亚集团原是一家以生产沙蚕为主的海水养殖企业,近年来,公司投入重资进行虾类工厂养殖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包括尾水净化配套的工厂化养殖车间和虾苗培育车间的水体达到48000立方。目前,该公司应用该系统进行斑节对虾的养殖已投产,养殖在池的斑节对虾生长状态良好。另外,连云港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原有的多宝鱼养殖车间进行改造,建成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平均每平方米养殖区域产量达到15kg以上,养殖效益可观。

混养模式的升级,如启东黄海滩涂有限公司养殖户江德明将池塘底部微孔纳米增氧技术应用于脊尾白虾与梭子蟹养殖塘口,通过调好水质,不但可以预防和控制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渔用药物的使用,当前养殖的脊尾白虾已近商品规格,由于他提前一至两个月投放种虾,9月份就开始起捕出售脊尾白虾,错开上市时间,使脊尾白虾的价格高出市场价100%,亩效益超过万元。

水产前沿:本次沿海行对于江苏省虾产业的意义在于哪里?

万夕和:本次沿海行沿连云港、盐城以及南通各县虾类产业带,深入海水虾类苗种培育、虾类养殖、产品加工等企业,开展座谈和走访,宣传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挖掘和总结已有的健康养殖模式。同时,调研组针对我省近期我省沿海地区虾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技术需求,充分开展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对接,助推我省沿海地区虾类养殖绿色发展。沿海行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拓展沿海地区虾类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江苏省海水虾类产业科技创新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我省沿海地区农渔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