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童年父亲的任意打骂,冷漠的原生家庭,成年后的我们该怎么做?

 曾仕强 2020-10-21


近日,【易友信箱】收到一位90后男性易友的来信。

信中他说,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父亲也是经常任意打自己,喝醉酒更甚。

现在成年了,父母已经离婚,自己和姐姐跟随父亲生活,父子间亲冷漠,也有隔阂。不知道面对这样的环境,该如何调整身心?

本期易友信箱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结合曾教授对于家庭教育和孝就是道的观点,给予分析、建议,希望对易友有所帮助。

01

父母都是子女自己选择的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不容易。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或多或少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没有谁的一生是完全一帆风顺的。

有的人会自暴自弃,有的人会越发坚强。

挫折和困苦一方面给人带来打击,一方面使人成长,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同样,每个人来到世间,也是有所可选,有所不能选择。可以选择的有很多,例如学习,职业,婚姻等,但有些是人一落地就不能选择的,比如原生家庭和出身。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实际上,难念的内容和程度也各有不同。

曾师说过,每个人来到世间的共同目标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不同的是每个人所带的先天缺陷不一样,一生中所修的课程也不一样。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婚姻可能很幸福;婚姻不幸福的,也有可能有很优秀孝顺的子女。

因此,没必要和别人比较,也不要有所抱怨,我们只需做好自己。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算历经沧海桑田,也有不能忘的根本,那就是孝。

而且,明白人心里都很清楚,父母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胡适说过:“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前一句话是不是真的,那是胡适自己的事,后一句话则十分合理,我们的父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许多人想生男育女,却生不出来;有些人不想生育,子女却要来就来,好像真的挡不住。可见主导权在子女,而不在父母。

曾师说过,人生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目的就是心安理得,求得好死。

子女选择父母,运用父精母血,自主地安排自己的一生,是不是更合乎自作自受的规律?

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是我们的根,没有天地,怎么可能出现人类?我们所选择的父母,是我们的根,没有父母,我们怎么生得出来?

古圣先贤,要我们拜天拜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们不要忘掉根本,以致成为忘恩负义的无情人。

既然如此,子女对自己选择的父母,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子女不嫌母亲长得丑,当然也不能怪父亲脾气不好。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从这里来看,果然很有道理。

02

为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曾师告诉我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不能完全按照字面解释,认为凡父母所为都是正确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误,父母是人,当然也不例外。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原意应该是天下的父母都是人,都可能犯错。只是身为子女,不应该也不必要加以议论或批判。

孔子曾经说过“父父、子子”的道理,在《论语》中,子子的道理颇多,却没有父父的论说。

既然有“父父”的要求,便是扮演不得当的父亲,最好自行改进。

退一万步说,即使父亲做得再不好,自己不能改进,我们做子女的也没有资格批评教训父母。

别人可以说,我们就是不可以。因为我们没有资格。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

所以,身为华夏子孙,皇帝的后代,我们必须要记住,不管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孝道都要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无关他人,孝敬父母是自己对得起良心。

父母做得好不好是父母自己的事,但我们都要孝,没资格挑剔。

因为,养育之恩是不能忘记的,没有父母的生养,怎么会有现在的自己?!

何况,自己不孝敬父母,等自己有了小孩,看到自己对上的言行,以后还会孝顺自己吗?

总之,之所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在子女心中,要坚信父母都是对的,不要产生批评教训和抱怨父母的念头。

视父母“无不是”是一种尊敬。但当父母出现不道德的念头,不正当的行为,既不能当面批评顶撞,也不能盲目地听从和顺从。

03

怎样做好现代子女



人从母胎落地,就注定了出身,无论贫穷富有,还是暴躁融洽的环境,都无从选择。

尽管有些不幸的童年会影响人的性格甚至一生,但抱怨没有用,我们能做到是把不幸的程度减小到最少。

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诸己。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世间一分子,并把我们从小养大,单凭这个养育之大恩就不能忘。

哪怕有些父母没有尽到职责,甚至演绎着曾师所说的“神父母”或者“鬼父母”,即要求子女百依百顺,或者缺乏爱心,求子女绝对服从,任意打骂子女。

我们能做到就是内求,也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作为子女,哪里做的不好,什么地方对父母不尊敬,心中有没有父母?

哪怕有时受点委屈,比起父母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养育大,这算得了什么?!

不要等到父母永远离去的那一天,才后悔莫及,好像父母也没有自己心中想的那样不称职!

有一个成语叫“伯俞泣杖”,就是说古代有名的孝子伯俞犯了错误,他的母亲拿拐杖打他,伯俞哭了,母亲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哭。

他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是我不好,还让年迈的你为我操心,心中有愧。”

所以,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后悔自己对父母有怨恨。

还有个《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的故事,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对待继母如此,何况我们亲生父母!

这两个古诗都是孝子的典范,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守好子女本分孝顺父母外,后者还告诉我们,即使父母做得不妥当,也没资格反驳父母。

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子女的本分来感化他们,使他们更多赋予人情,做“人父母”。因为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最讲人情味的社会。

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家庭关系中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亲情,我们不像西方那样,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便以理性为主。

情就是情感,儒家重孝,便是通过亲子关系的情感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

情的人道德不可能良好,所以我们一方面寄望父母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一方面也希望子女抱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心情,来尊敬父母。

孔子对于坦白出面指证父亲偷羊的行为,都不认为是正直的,因为这种简直不近人情,哪里是增值?何况对于父亲对子女的打骂教训,我们都不要评判父母的过错。

凡事发乎情止乎礼,家人相处一定要有亲情。

父母冷漠,我们可以从子女的角度慢慢感化,相信父亲不会体会不到,我们甚至不求父母的理解,只愿做到问心无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哪一天,父亲连打自己都没有力气和勇气的时候,才后悔自己的不孝顺,我们逐渐成年,更要多多理解父母。

不愉快的童年毕竟不能倒流,过去的都过去吧,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子女,未来有了家庭,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亲!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如果说人生要经历种种关卡和考验,要相信被审判的是我们个人,是我们本身做人如何,而不审判他人如何对我们,他人也会有他个人的审判。

《易经》的晋卦告诉我们,自昭明德是做人的根本,说白了就是凭良心。宽以待人,而严于律己,要多向内求,才会使得光明更加持久。

紧接着的明夷卦还告诉我们,面对不能改变的环境,人最要紧的是自我调试。这也是易经给我们的智慧。

最后,希望易友在面对类似家庭或者命运困惑的时候,学习一下曾仕强教授所著写的书籍《我是谁》,有相关子女是如何选择父母的深刻内容,以及中国式家风》《中国式教养》,如何做好中华家庭文化的传承等等。

相信一定会云开雾散,通过调整过上幸福阳光的生活!


本期统筹&解答:海琳、高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