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盐商》面面观

 宗城964wpd0ok4 2020-10-16



《大清盐商》面面观

一练江水直下,多少枝叶,剪不断理还乱。《妻妾成群》般的江南古典园林下,多少离乱,多少辛酸。

据说《大清盐商》的监制是张黎先生,那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部剧的“张黎”味儿那么明显。张嘉译、倪大红、张志忠...都是张黎“系列历史剧”的老面孔了;盐引案、扬州抗洪...《大明王朝1566》开篇的引子就是发生于浙江的“改稻为桑、毁堤淹田”,后面,朝廷缺银子花,严党分子鄢懋卿便风风光光地南下巡盐;以及阿克占对“清流浊流”的见解(对比《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盐商被朝廷榨取的命运(对比《大明王朝1566》的沈一石),还有那稍显多余和突兀的女人戏,都是张黎先生的“特色”。

理一下《大清盐商》的故事,可以这样梳理:扬州盐务出现大问题(亏空、贪腐),恰逢西南战事缺军饷→乾隆帝委任阿克占为两淮盐政,索“捐输”、查“亏空”→盐商、官员、天地会,甚至乾隆,各有各的心思→四大总商持有的账册(涉及了多位达官贵人的贪腐问题)成为关键→风雨飘摇,阿克占捅了马蜂窝,被流放伊犁...而总商汪朝宗依然在苦苦支撑扬州盐业...

最初,我猜阿克占是本剧的最大主角,盖因他出场那架势,颇有几分“海瑞”的影子。但几集过后,阿克占与海瑞的区别便很明显了。《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是“君本”、“民本”思想的叠加,他既是一位奋不顾身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道德楷模”,而阿克占断然不是什么“道德楷模”,他收盐商献上的“瘦马”,他也害怕一旦查“账册”,便得罪了中央的大人们,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刚毅执着,又有一丝官员的油滑。在阿克占眼中,“君”是最大的本位,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最终是为了“君父”,而“民本”思想,在阿克占这里是不明显的。

《大清盐商》真正的主角是张嘉译饰演的扬州总商汪朝宗,汪朝宗是一位典型的“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左右逢源的商人,以“个人利益”为本位。可如果这么理解,汪朝宗的很多行为便说不通。比如:扬州为了抗洪、防灾等各种事宜,需要拿出一百万两银子,可官府拿不出,盐商被不停榨取,也已经元气大伤,请求朝廷拨款,又需要时间,大雨纷纷,各种防灾事宜都等不起...无奈之下,汪朝宗冒着杀头之罪,私自从献给朝廷的银子中挪用一百万两,交由阿克占调度,终于稳住了大局。汪朝宗的一些行动,反而是“利他”而不“利己”的,商人的外衣下,汪朝宗颇有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

但他又不是彻头彻尾只顾理想之人,汪朝宗也有自己世故的一面,他要维护各方关系,为此他不介意通过贿赂“喂饱”官老爷们,作为商人,他深知,在这个世道,不经营官场的关系不可能长久于“总商”之位。汪朝宗是一位“变通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因此他的人缘也极好。与此同时,他有原则,有担当,仁义宽厚,能忍则忍,轻易不伤害他人,也许正因如此,他的个人生活常常“拖泥带水”。

在四大总商中,汪朝宗最有“儒家”气,也是最接近“道德楷模”的,但他未必是手段最果断、最高明的。和汪朝宗具有鲜明对比的是寡言少语的萧裕年。萧裕年在全剧露面不算多,但每次露面都不可小觑,该剧对他的刻画,是典型的“冰山一角”处理手法。从若隐若现的信息中,我们知道:他曾独霸扬州盐业,他也和汪朝宗一样,深知“一家独大”之弊,主动寻求平衡。但和汪朝宗不同的是,他行事更加狠辣,更为“雷厉风行”,并且极少用“废棋”。另外,萧裕年的人脉极强,商场官场都能自如,剧中有一幕,阿克占就透露:为救汪朝宗,萧裕年一口气动用了两江总督、巡抚、番司、臬司的关系,可见这位老爷子人脉之广、关系之硬...

而另外两位总商马德昌和鲍以安,相比汪、萧二人,手段就逊色了些。马德昌有城府、有计策,但在与汪朝宗等人的明暗博弈中显了下风。鲍以安有情有义,直肠子一个,奈何行事欠细腻,从“禁书案”来看,他很容易被人“设计摆布”。

马、鲍二人的人生走向颇有殊途同归的味道。很长时间内,马德昌一心渴望光宗耀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在担任盐运使,入了官门后,经过母亲的一番点拨,欲望达成的马德昌终有悔悟之意,他反思自己的从前,决心做一个“造福一方”的好官。而鲍以安在“禁书案”后,也放下了名利的纠缠,甚至总商的位子也愿意让出,家庭的安危成为他最大的牵挂。再结合全剧对“蒋成”等角色形象的结局处理,编剧在设计他们的人生走向时,其实有明显的“悔悟”、“向善”倾向。

一练江水直下,多少枝叶,剪不断理还乱。《妻妾成群》般的江南古典园林下,多少离乱,多少辛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分道扬镳的昔日挚友...《大清盐商》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关系”,四大总商之外,阿克占与何思圣、乾隆与和珅这两组关系也值得品评。

阿克占与何思圣有三层关系:

1.上级和下属的关系。何思圣是阿克占的师爷;

2.卧底与被卧底的关系。何思圣是和珅安插于阿克占身边的卧底;

3.挚友关系。在得知何思圣的真实身份之前,阿克占将何思圣视作挚友,何思圣虽有自己的“苟且”,对阿克占的友情却也是真心实意的,以至于何思圣从不对和珅中伤阿克占,当他得知和珅意欲加害阿克占时,他还设计保护了阿克占。

何思圣对阿克占的情绪是复杂的。他希望阿克占有所作为,又不能让阿克占威胁到和珅的根基;他希望阿克占多听自己的劝诫,可阿克占一度醉心女人乡,令他“怒其不争”;跟着阿克占久了,这位大人虽也有不少毛病,可阿克占敢于献身、倔强不改的性格又深深感染了他。而阿克占,虽也嫌何思圣“书生气”,但对何思圣,也委实有惺惺相惜之意。何思圣与阿克占的关系延续全剧,令人动容,也令人唏嘘。

乾隆与和珅的关系则近乎于“利用”了。尖鳃鱼眼小胡子的和珅,中饱私囊,贪腐数额巨大,是百姓认知中的奸臣,为何却深受乾隆信赖,十数年来,风雨不动安如山呢?盖因和珅是君父的“好管家”,和珅深谙君父的心意,抓住了君父的“私欲”。和珅卑君而欺下,他深知自己虽身居高位,但终归是君父的“奴仆”,自己的风光,脱不开君父的庇护,自己的安危也悬系于君父的脾气。因此,他所做之事,归根到底是既谋了自己的利,也满足了君父的“私欲”。而乾隆,这位看重“民心”,说到底是看重帝位安稳的君主,有一位深谙君臣关系的得力助手,既帮助他掣肘朝臣,又帮助他谋取钱粮,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和珅的贪腐问题,其实,乾隆并不在意。乾隆心知,官场之大,无处不贪,所谓清廉之人,到底极少,更何况和珅所处的位置,本就是收受贿赂的重灾区。乾隆对贪腐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臣子的贪腐没有动摇大清的根基,他容忍适当的贪。比起贪腐,他更看重“做事”的能力,更准确的说,是为大清政权“做事”的能力。乾隆不喜无用之官、沽名钓誉之官,更不喜欢弄权之官,因为玩弄权术、笼络人心的权臣是他认知下的君臣关系的威胁。

顺着这层思路,我们就不难理解结局中,当汪朝宗称账册并无和珅之名时,乾隆反倒起了怒意。在乾隆的估计中,和珅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账册之中,因为和珅也是个贪腐的主儿,盐政利益巨大,和珅自然会从中捞一笔。可汪朝宗的话却推翻了乾隆的判断!账册中没有和珅的名字,也就是说:至少在扬州盐政这个浑水中,和珅没有贪!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机夺取账册?乾隆细细思存,便生出一个令他细思极恐的原因了——账册涉及多位大臣的“污点”,和珅如果拿到账册,相当于一下子握住了他们的把柄...这是弄权的行为...

其实,和珅的名字确实在那本账册上,阿克占曾经见过这本账册,从阿克占的话中,我们是能知道这层事实的,那么,汪朝宗为何要“欺君”呢?因为汪朝宗清楚地意识到:

1.乾隆身边有和珅的眼线;

2.乾隆真正在乎的并非和珅贪没贪;

3.乾隆不知道账册的真实情况。

如果汪朝宗不说谎,乾隆知道和珅贪了,和珅知道汪朝宗告发了自己,结果会怎样?以乾隆和和珅的关系,和珅只会受到轻罚,甚至乾隆干脆把实情烂在肚子里。而汪朝宗,日后势必受到和珅的迫害...而汪朝宗真正的处理方式,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

汪朝宗最终通过变通救了自己,而大清盐商,终于在风雨飘摇中暂获喘息。可以说,汪朝宗这一形象,寄予了创作者对于“浊世之中,个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命题的一种回答。我们也许不能寄望于世道清明,但我们可以节制自身,人情练达不惟世故圆滑,善于变通,也能在力所能及中,既保全自身,又践行善念。清浊难分,但心里始终有根线,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