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要怎样读海子的诗?从顾彬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起

 宗城964wpd0ok4 2020-10-16

原标题:海子诗歌中的大词与重塑——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

正文:

汉学家顾彬认为:海子的一些诗歌充满了假的“慷慨”(Pathos)。他的原话是“虽然毛体已经过时了。不过还会有一批诗人喜欢它这类的慷慨激昂(Pathos)。舒婷、海子、杨炼等,在他们那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一种,也可能另外一种慷慨激昂。不少当代诗人还会用人类、祖国、民族、未来这类的比较大的词来写诗。德国读者看到这些说法会有反感。这些概念太大了。”(《顾彬访谈录》)

顾彬说的有理,海子在诗中确实喜欢使用大词,还有格言体和一些已经失去陌生化效果的俗语,普希金、惠特曼、雨果、维加等诗人影响他的创作观,而这些前辈就不避讳大词和民间俗语。至于海子使用大词、格言和俗语的动机,有两处话可以参考:

第一处来自他的文章《动作》(《太阳·断头篇》代后记):

“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大众中救出来,从散文中救出来,因为写诗并不是简单的喝水,望月亮,谈情说爱,寻死觅活。重要的是意识到地层的断裂和移动,人的一致和隔离。诗人必须有孤军奋战的力量和勇气。

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救出来,因为人民的生存和天、地是歌唱的源泉,是唯一的真诗。“人民的心”是唯一的诗人。”

第二处是尼采的断言“格言警句是‘永恒’的形式。”

海子的诗歌受荷尔德林和尼采思想的影响,“诗歌之王”、“太阳的反复出现”还有从死亡中重现生的实践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尼采的“超人哲学”。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来说明艺术现象,日神代表梦幻,酒神代表沉醉。海子有一首:《太阳·弥赛亚》,献诗语即:“谨用此太阳献给新的纪元!献给真理!谨用这首长诗献给他的即将诞生的新的诗神。”海子对太阳的虔诚和热忱仿佛上古神话夸父逐日的诗人重演,在他的诗歌中,追求崇高的勇气从未断绝,而他常常自我塑型为一位献身者。

《太阳·弥赛亚》同样是将大词运用到极致的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段:

1. 这是注定的。

2. 真理首先是一种忍受。

3. 真理是对真理的忍受。

4. 真理有时是形式,有时是众神。

5. 真理是形式和众神自己的某种觉悟的诗歌。

6. 诗歌是它自己。

7. 诗歌不是真理在说话时的诗歌。

8. 诗歌必须是在诗歌内部说话。

9. 诗歌不是故乡。

10. 也不是艺术。  

......

可以说,运用大词、格言与俗语是海子的自觉实践,海子的诗歌并不服务于精英群体,他有意识向民间倾斜,这一点秦晓宇已经说得很明白“海子对民间的重视,除了与他的出身有关,更与他对主要由精英知识分子缔造的汉文化传统的反思有关。这种反思包含了极其严厉的批判......

在诗界,有刻意与民间保持距离、为知识分子趣味负责的诗歌,如九十年代倡导“知识分子写作”的群体,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程光炜等人是其创作和理论的代表,也有反对“知识分子立场”而建立“民间立场”的群体,以沈浩波、于坚、韩东为代表。双方甚至在世纪末有过激烈论争(盘峰论剑)。而海子这位八九年离开的诗人,他留下的诗有意思的是——既能够被知识分子持续不断地解读,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海子、海子的诗、海子现象,每一年都不缺乏光顾的人群,对于同一个主体,不同审美趣味、不同立场的群体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读,但在海子的诗歌中,却都可以顺畅通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典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对于这首诗比较俗气的解释来自百度百科: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这是教科书式的解释,在这里,诗歌被模糊为一首希望之诗、向往之诗,说得通,但无法诠释海子这位诗人的个人特色,也阻断了理解海子创作意图更深的通道。而在如今,受“诗与远方”口号的鼓动,以及大陆人群对房子的日益重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么被理解为一种对“诗意的栖居”的向往,要么被解读为海子对消费时代危机的预言,这样的解读多少有点魔幻现实的戏谑意味。

但对它们又并不必苛责,因为这种对海子诗歌的模糊解读恰恰与海子使用大词、格言和俗语有关,事实上,海子诗歌中的大词、格言和俗语常常在不同诗歌中反复出现,并互相引证,针对同一个主题,海子也会在不同诗歌中提供解读的钥匙,但是,如果只是对海子诗歌浅尝辄止的读者,就很可能忽略这一点,并因为这些看上去陈旧、宽泛、平常的大词做出同样泛泛的判断。

看上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一首充满陈旧词语或词组的诗歌:明天、幸福、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通信、闪电、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温暖、陌生人、陌生人、祝福、灿烂、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几乎都是非常平常的用语,每一个用语也都经过了前人的大量使用,因为被大量使用,所以生锈、钝化。初略一读,仿佛今天的网络鸡汤诗歌,但是,如果我们结合海子的其它诗歌,就会发现新奇的体验,每一个词甚至能被赋予全新的寓意。

什么是幸福?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海子说“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而诗歌、王位、太阳,每一个意象又都在海子的诗歌中被反复使用,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河,它会让打捞的人为难,却也由此使每一个句子都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像诗歌,海子说:“诗歌是它自己/诗歌不是真理在说话时的诗歌/诗歌必须是在诗歌内部说话/诗歌不是故乡/也不是艺术/诗歌是某种陌生的力量......”(《太阳·弥赛亚》);

像王位,海子说:“我所热爱的少女/河流的少女/头发变成了树叶/两臂变成了树干/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一定要成为我的王冠”(《十四行: 王冠》)、“秋天深了 王在写诗”(《秋》);

像太阳,海子说:“太阳一直轰轰烈烈地活在葬礼上!”(《动作》)、“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祖国,或以梦为马》)

什么是马?海子在不少诗歌中使用“马”: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照着月光

饮水和盐的马

和声音

——《月光》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祖国的稻田……天马踢踏

——《祖国,或以梦为马》

青麦地像马的仪态

——《晨雨时光》

那些是在过去死去的马匹

在明天死去的马匹

因为我的存在

它们在今天不死

它们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

天空上的大鸟

从一棵樱桃

或马骷髅中

射下雪来。

于是马匹无比安静

这是我的马匹

它们只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

——《怅望祁连(之一)

在古代,“马”常常是游牧民族的象征,游牧民族骑马的日子与汉人从事农耕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游牧民族逐草而居,又因为受礼教束缚较少,生活更为原始自然,海子希望书写大诗,希望创造民族的史诗,而游牧民族的生活、历史上汉族与马上民族的战争,恰恰能为他的史诗创作提供历史的养分。海子的另一思想来源黑格尔就断言过:

“不同民族之间的敌对却具有实体性……如果这些民族互相敌视,伦理的联系并不因此遭到破坏,绝对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因此受到损害,必须有的整体也并不因此遭到割裂。与此相反,这种斗争正是为着保卫这种整体及其存在权,所以这种异族之间的敌对行动完全符合史诗的实体性(理想)。”

那么,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句子如何理解呢?在《海子:胡汉合流的民族诗学》一文中,秦晓宇认为“一所房子”承载的一只酒杯(酒杯……你这石头的牢房……/酒杯,你是一间又破又黑的旧教室——《酒杯》),而面朝大海与酗酒有关(佐证是《酒杯》与《海水没顶》两首诗),也暗合海子对绝望的看见与“姓名遭到记忆的弃扬”的恐惧。而春暖花开则与死亡挂钩。具体参见《海子:胡汉合流的民族诗学》一文。秦晓宇的解读是一家之言,而且由于“诗歌”本身的难读已经证据的缺乏,终究也只能是一种猜测,但他的思路为解读海子诗歌提供了富有价值的一种渠道。

海子在诗歌中使用大词,未尝不是递给读者的一把把通行令,他并不拒绝“陌生人”进入他的王国,但他会设立一道道关卡,而通行令是突破这些关卡的办法。有人会因为对大词的反感拒绝入内,而有人,就会因为他们发现海子不同诗歌间的关联,并尝试与诗人对话。海子的诗歌是一个他试图建立的整体,每首诗都可能是散落在地上的积木,只有将这些积木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拼接,国王的世界才会缓缓升起。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