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克什克腾古迹 (上)

 克什克腾 2020-10-16

克什克腾那些事儿

历史篇

克什克腾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绵延百里的古代岩画,向人们传递了远古及商族发祥的信息,山戎、东胡、突厥、回鹘、契丹、匈奴、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达里诺尔湖畔到西拉沐沦河边,从黑石滩头到百岔河边,从莽莽草原上的金界壕,到元故都应昌……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克什克腾的历史。曾经的沧桑岁月,曾经的似水流年,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国泰民安……

寻 觅 克 什 克 腾 古 迹

一 无言的史诗

岩画是刻在山崖上或山洞石壁上的图画,是用生动的图像替代文字来记录历史的铭文,是古人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是见证人类活动的历史物证。所以岩画有“无言的史诗,不朽的艺术”之美誉。

克什克腾岩画分布于白岔河下游流域、贡格尔草原的砧子山、西拉沐沦河沿岸、苇塘河两岸这四个地方。已发现岩画20处,68组,共有300多幅画面。如此数量繁多、分布密集、内容丰富的岩画,在国内外极其罕见。从新石器时期,到辽金元时代,这跨越八千年之久的无言史诗,记录了商、东夷、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汉等十几个民族历经的生产生活场景。

白岔河流域的岩画

白岔河是西拉沐沦河的支流,发源于克什克腾南部与河北省围场县交汇的七老图山脉,全长有一百四十多公里。

岩画主要集中在白岔河下游,昌义永兴村到万合永万德成村这一段,这里共发现岩画9处,48组,51幅图。

下面介绍几幅比较重要的岩画:

白岔河下游的阁老营子村北40米处的岩石上有一幅岩画,距地面10米,岩石面积3×4米。画面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圆圆的月亮、点点的星辰;有人的眼、耳、头、身,或是日、月、星辰、与人的眼睛、头像合在一起。从画面可以看出这是原始人抒发对太阳、日月星辰的感受。据考证这幅画大约作于八九千年前,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画仍然清晰可见。广义村北30米处的山崖上有一幅岩画,凿刻在距地面20米高的一块桃形巨石上,画面上有18只大小不一的奔鹿,还有两个骑鹿的牧者,两只猎狗。画法是先凿刻出动物的轮廓,再以石研磨,并涂以颜料。这幅画被人们称之为“牧猎图”,是克什克腾众多岩画中最美最生动的一幅。画面上绘出的各种形态的鹿,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牧猎生活。这幅画经考证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牧猎时期。

另外,离这里不远,有一野猪图,两头野猪画的非常逼真。古人为什么把野猪画在岩石上,这可能与红山文化有关,“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猪非常崇拜,这幅野猪图大概是一幅图腾标志吧!

西拉沐沦河下游的栅子店村北有一岩画,画面是一只山鸡和一只梅花鹿,看了这幅画让人想起一段历史故事。《史记·殷本记》中记述,武丁帝祭祀成汤,第二天,飞来一只野鸡站在祭祀的鼎耳上鸣叫,武丁认为这种现象不吉利,怕上天要降罪于他。大臣祖已说:“大王不要怕,先要办好正事。”接着又对祖已说:“上天监察下民,以他们的道义作为标准,上天赐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并不是天使寿命夭折,而是本身的行为断送了自己。大王只要尽力给民众办好事,便是禀承天意。大王要按常规祭祀,不要抛弃天地之义。武丁听了祖已的话,整顿政事,推行德政,变坏事为好事。后人不但给武丁立了庙,还写下了《高宗之训》。这幅锦鸡图大概是殷的后人为纪念这些事而作的。其他岩画为:永兴岩画,一组为五鹿奔跑图,第二组为一鹿伫立图,第三组为狩猎场景图。板石房子岩画,一组为猎人射鹿图,第二组为两人射鹿图,第三组为一鹿奔跑图,第四组为群鹿奔跑图,第五组为三鹿奔跑图。榆树林子岩画,一组为一鹿仰视图,第二组为八人起舞图;万合永岩画,一组为古人祭祀图,第二组为两人狩猎图,第三组为黥面人像图。第四组为三鹿行走图。大河隆岩画,一组五鹿奔跑图,第二组一鹿伫立图,第三组一鹿奔跑图,第四组三鹿伫立图,第五组一鹿奔跑图,第六组一雌鹿领三只小鹿奔跑图。其他的六组都是鹿的画面。沟门岩画,一组为奔马图,第二组为单鹿奔跑图,第三组为两鹿奔跑图,第四组为男女小孩图,第五组为双峰骆驼图,第六组为骏马图。嘎拉营子岩画,有太阳天体图,一人头像图,无角牛图,群鹿图。

白岔河流域岩画的创作年代,根据考古推断,上限应为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下限到辽金时代。在画法上,有彩绘,有研磨,即有单纯勾勒,又有平涂,凿刻。这些岩画注重于写实,多采用写意或夸张的手法。在题材上,选材比较广,主题突出,更显示出浓郁独特的地区特色,充分表现了历史上活跃在本地区的游牧民族的文化,是这一地区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及民族、民俗的缩影,对研究白岔流域古代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大的价值。

砧子山岩画

砧子山岩画位于克什克腾达里诺尔湖北岸5公里处的砧子山东南侧石崖上。砧子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近圆柱形山体,它突兀独立于一望无垠的草原上,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打铁用的砧子。

砧子山岩画共存7组,35个个体画面。

这些画面是:群马奔跑图,一犬长啸图,两只小鹿吃奶图,虎、豹图,一人狩猎图,一人骑马图等。

砧子山岩画的画法与白岔岩画的画法不同,砧子山岩画线条粗犷,人物抽象,多为辽、金、元时期的作品。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很多战争,画面所反映的内容,也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

苇塘河及西拉沐沦河岩画

苇塘河位于克什克腾东南部,是西拉沐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也是克什克腾与翁牛特的界河。这里发现一处岩画,位于土城子镇苇塘河西岸,是一幅人面画像。

西拉沐沦河北岸的栅子店共有三组六个个体画面,分别是山鸡野鹿图,一人上半身图,一鹿伫立图。河沿村有一幅盾牌形人面岩画,大概是当时士兵作战用的盾吧。

综观克什克腾岩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绘法技高,它是克什克腾历史的见证,是一首无言的史诗。

二 寻找古代文化遗址

古代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等社会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迹。是进行人类发展史、考古学、民族及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的实物史料。

克什克腾古代文化遗址,随着近几年对西拉沐沦河的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1906年,日本人鸟居龙藏来克什克腾,就是奔克什克腾古代文化遗址而来。他对西拉沐沦河诸支流以及应昌故址都进行过详细的考查,他认为,克什克腾古代文化可以推到72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我国著名考古学者梁思永先生也于1930年起程到克什克腾进行考古研究,他向人们提出了克什克腾地区古代文化的特点及朝代问题。

兴隆洼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经棚镇北3.5公里处的碧柳河西岸盆瓦窖村西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大约为5000平方米,地表上发现打制的石锄、石斧、夹砂褐陶圆罐,筒形罐等陶器残片,纹饰以印“之”字纹、网格纹为主,是典型的兴隆洼文化的特征。

兴隆洼文化由于最早在敖汉旗宝图吐乡兴隆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历史,经济形态主要是农耕经济兼有狩猎性质。这种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石器以打制锄形器为主,斧形器也很特别,以磨制为主,出土的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典型器物。克什克腾盆瓦窖村遗址经考古界考评,与敖汉的兴隆、林西县白音查干、辽宁阜新县查海属同一时期,同一种文化背景,这表明,早在5000年以前,克什克腾就有人类活动,并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石制工具以打制为主,主要有锄、斧、锛、磨盘、磨棒等。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装饰以压“之”字形纹为主,多罐、钵类,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并有大量玉器出土。玉器多以淡绿、黄绿、乳白为主,并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

克什克腾出现兴隆洼文化,说明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中原地区文化同样悠远。

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克什克腾新井乡大好来上店村。红山文化遗址西距经棚25公里,南5公里是西拉沐沦河。199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克什克腾博物馆在这里联合发掘,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考察确定该遗址为红山文化系统。

另一处位于克什克腾好鲁库的石板山,这处遗址与敖汉轱辘板壕、阜新的胡头沟一样,同时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玉器,这些东西都是红山文化的代表。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有五六千年,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社会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并兼有细石、玉器时代的文化。从出土的玉器看,当时的玉雕工艺水平很高,玉器有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棒形玉等。红山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同属一个时期,它说明,当时在北方草原,有着同中原一样的人类活动。

红山文化的发现是公元20世纪初,首先是由于红山地区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日本人鸟居龙藏来过红山,并顺着西拉沐沦河而上,来到克什克腾,多次考察了西拉沐沦河发源地潢源,寻找红山文化留在西拉沐沦河的遗迹。只可惜,他没有发现大面积遗址,仅捡到了一些陶片,并顺手偷走了在克什克腾的文物。他走后,又来了一位法国人,他的名字叫桑芝华,他也来到西拉沐沦河流域,寻找远古留下的痕迹,并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外国考古界不断来到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才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注意,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来到这里,他根据发现的陶片断言,这些东西出自四五千年前。

但随着战争,这些考古基本停止。

1933年,日本人占领了当时热河省会——承德,并把包括克什克腾在内的广大地域列入满洲国的版图。他们认为,这里的过去就是独立于中原之外的另一种文明,所以就派当年日本东京大学校长滨田带着一批考古者来到西辽河地区,当然包括它的重要支流西拉沐沦河。这些人受日本军方指使,要在这里挖掘出独立中原的历史文化凭据。他们挖掘了几十处遗址,结果,发现这里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红山文化的大面积挖掘源于一件偶然事件。1971年5月,西拉沐沦河岸边的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们,在北山植树时,意外地掘出一件大型玉雕龙,后被专家知道,才开始关注这片土地,并开始大面积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专家就把这些文物现象命名为“红山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土城子镇天宝同村东北2公里处的怀都坤兑河西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这里地表平坦,风蚀严重,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遗址地表散布夹砂红陶,褐陶、磨光黑陶残片,纹饰有附加堆纹、绳纹,还有磨光单孔石刀,打、磨制方形铲。1974年6月,这里出土了一件青铜甗。经专家考证,这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其它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为:达里镇的喜鹊沟,遗存着古代铜矿坑五处。还有土城子镇南6公里的龙头山西山坡,这里有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一个居住区与祭祀区、墓葬区和石器打制场组成的部落群遗址。

夏家店文化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因为发现在赤峰地区的夏家店,所以被学者命名为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文化的地理位置是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北部越过西拉沐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的拒马河,西到张家口,还包括现在的京津地区。

夏家店文化的年代。下层文化为公元前2000前——公元前1500年,上层文化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夏家店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的发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证据。

克什克腾天宝同发现的青铜甗,喜鹊沟发现的铜矿坑,证明了此时居住在克什克腾的先民们与当时黄河流域的先民们一样,掌握并应用了青铜文化。

据1931年康清源先生编写的《经棚县志》记载:在经棚县境东南有古梵场。据后人考证,现平顶山遗址这个位置,基本上与历史记载相符。平顶山遗址位于原柳彬张家营子西、大托河西岸平顶山山谷之中。这里海拨达到1624米,岭高谷深,树木成林,泉涌鸟鸣,非常幽静,由谷口到沟里近4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很多辽、元、清时代的遗址。从这些遗址留下的痕迹分析,这里有寺院遗址,有塔基,有经石幢基座,幢身,幢帽等,在这里还发现了古代祭祀遗址。祭祀就是按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原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在过去,或者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秘感及恐惧感。人们认为诸如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人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等,无不由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因而产生了敬畏心理,于是诞生了神秘的祭祀。正因为祭祀是神秘的,所以选择的祭祀场所也应该是神秘的,而平顶山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环境,似乎达到了这种境界。

这里还有著名的“冰斗”群,据考证这些冰斗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发育最好、期次最全、保存最完善的大型冰斗群。远远望去,冰斗之间错落有致,期次分明,角峰突兀,鳞次栉比,刃脊绵延起伏,好似万里长城。冰斗群内,岭高谷深,层峦叠嶂,山间林木繁茂,松柏争奇,登高远望,天地交合——难怪克什克腾的先民选择这里祭天、祭地、祭人,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离神灵最近。

三 不到长城非好汉

何谓长城?

百度定义为:中国古代由大小王朝所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连续不断绵延达数千公里。

中国的长城始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呢?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当时,三国的力量逐渐强盛,但与他们相邻的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的边境。这些少数民族善于骑射,长于野战,常常突如其来声东击西飘忽不定,使人难于捉摸,显示出极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时期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身形笨重行动迟缓再加上大袖的穿戴,所以作战时常常处于劣势。针对这种情况,三个国家开始修长城了。

克什克腾境内存在的是三国长城之一的燕长城。

燕长城位于克什克腾境内的芝瑞镇,全长约60公里,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赤峰境内,经翁牛特旗灯笼河子马场,从大黑山西南山麓跨经棚至赤峰西线公路进入克什克腾旗境内。长城沿原南店乡边墙沟左侧过哈达梁村,由南向北在广顺店村东入苇莲沟,沿苇莲沟河西岸山崖向北,经同盛义村、二地村、木先厂子村、冯家营子村、水地村、西沟门村、大城村,在中兴号村北入昌义村的苇莲沟门村,于村北1公里进入白岔川,然后遗迹消失。

燕国当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它南临强齐与新崛起的赵国,北部是逐渐强大的东胡,东胡就居住在克什克腾的西拉沐沦河流域。东胡经常南下,不断袭击燕国,占领他们的国土,强抢他们的人口和财物。最初,燕国只能与东胡讲和,并以大将作为人质。到了燕昭王时,大将秦开来到东胡,他发现东胡与燕国交汇处几乎全是大山且地势险要,东胡人南下侵燕,必须途经这些险峻的地方。如果在这些地方设防,可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于是,秦开回到燕国后,即向燕王提出修长城的想法,燕王正苦于东胡的不断袭击,见秦和赵也正在修建长城,就下令开始修建长城,用来拒胡。

这样,就诞生了燕长城。

克什克腾境内虽然仅存60公里的燕长城,但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弥补了我国历史中关于长城记载的空白,还将燕北长城的分布范围大大向北推进,为战国史的研究及对东胡的考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美丽的贡格尔草原上,你会惊奇地发现,有一条巨大的土垒巨蟒般蜿蜒起伏于茫茫的草原之上,这土垒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所为?它是干什么的?

这土垒叫金界壕,人们也称它金长城。

据史料记载,12世纪初期,女真族崛起于我国东北的松花江畔。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金的势力就不断扩大,不久便与南京、西夏在中原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就在金王朝野心勃勃要与南宋争夺中原时,原本不被他们看好的蒙古高原的塔塔儿部逐渐强大起来。为了防御塔塔儿蒙古人南下,金人于1123年开始在蒙古高原的草原上挖掘界壕。这是第一条界壕。

当第一条界壕还没有挖好,蒙古部在首领铁木真的率领下,举兵东征西讨,不仅战胜了金人认为强大的塔塔儿部,还统一了蒙古诸部,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崛起,使金人感到巨大的威胁和恐惧,于是他们开始挖第二条界壕。

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两条金长城。一条起于大兴安岭北麓,由根河向西,穿过呼伦贝尔草原,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另一条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起,沿兴安岭经过科尔沁草原、贡格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后,沿着阴山延伸,到达黄河北岸。

克什克腾境内的金长城位于克什克腾西北部,自锡林郭勒盟正兰旗进入克什克腾克力更境内,由西南向东北经达尔罕苏木、达里湖、白音查干苏木、黄岗梁林场,在天合园的小营盘村东进入林西县境,全长179公里,共有大小城堡17个,关隘1处,墩台3200余个。

金界壕的建筑特点为:它包括壕堑、界堤、土堡等设施。壕堑宽8-10米,深4-5米,界堤分为主堤和副堤,深为6-8米,宽8-10米。筑堤材料与万里长城不一样,不是用砖和石砌成,而是就地取材,挖土夯成。

金界壕的主要设施是:一是望台。因为界壕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主要是利用壕和墙抗拒骑兵的冲击,所以,每隔200米在墙身外侧加筑了望台。二是土堡。土堡有三种,一种是沿线,临靠界壕或利用壕墙为一面堡墙的小堡,只能屯住少量官兵。这属于前方哨所,故称为戍堡。第二种是在南北交通要隘的界壕上兴建,两侧是界壕,土堡南北都有门,南北通达时必须穿过堡,它是控制南北交通的关卡,故称为关隘。第三种是在界壕以南10-20公里以外兴筑大堡,一般都是边长500米的方形土堡,四面墙上加筑有马面,南面正中开门,堡内有较大的建筑台基,它可以屯住大量官兵,是沿边城堡,关隘的指挥中心,首领守卫居住的地方,所以称为边堡。

金界壕看似固若金汤,但在1234年的蒙古铁骑面前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历经800多年历史烟云的洗礼,金界壕仍似长龙巨蟒般横亘在千里草原之上。碧草连天的贡格尔草原,以自己特有的丰腴承载着这一古迹。遥想当年,仿佛看到修界壕者调兵遣将、征集民夫的情景;士兵和民夫驮运粮草、安营扎寨时的情景;看到他们在那里一字儿排开,挥锨抡镐,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地不停劳作的情景……又仿佛听到战马嘶鸣、人声鼎沸、鸣镝飞啸、刀枪撞击……

如今的金界壕已成为克什克腾旅游观光的一大景观。

让我们读一读席慕蓉的《长城谣》,从诗中品味长城的味道: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克什克腾境内的金界壕

作者授权发表并提供图片

编辑:艾旻
作者简介

天热,刘爱民、高鹏鹰夫妻合用的笔名,二人分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协首届签约作家,“草原文学精品工程”签约作家。近几年发表作品一百万余字,其作品获内蒙古第九届索龙嘎奖、2007年草原文学奖、2008年草原文学奖、2009年赤峰市委宣传部文学精品贡献奖、首届“平媒杯”文学大赛一等奖。出版中篇小说集《清场》、长篇纪实文学《克什克腾那些事儿》、《天热小小说选》。

克什克腾

微信ID:kskt1504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