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he Best or Nothing —— 胡心浩眼里“不完美中的完美”

 酌蒲萄公社 2020-10-17

整理/大晨子

编辑/三石

胡心浩,被我们称为胡总,典型理工科男。本科在同济大学学习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阶段大跨步在阿德莱德大学进修葡萄栽培与酿造,他就是那种能把所学所想结合起来做出一些东西的有趣灵魂。当我们还是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他就总跟着导师到美国报告他的技术研究成果,还给我们同届的学生讲授他的新应用发明。现在,他和妻子共同经营着自己的酒庄——宁夏甘土酒业。他说他把这个葡萄园作为管理信息化的一块实验田,正在摸索适合宁夏贺兰山东麓风土的葡萄栽培模式

 

“开始接触葡萄酒是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女朋友告诉我宁夏准备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有意识地去接触葡萄酒,加上当时在上海,经常有酒会讲座什么的,于是慢慢对葡萄和葡萄酒产生了兴趣。”胡心浩说自己本科毕业设计做的是基于移动GIS技术的葡萄园信息管理软件,越发觉得葡萄酒产区需要更专业的葡萄酒技术人才,于是他来到南澳阿德莱德大学学习葡萄栽培和酿酒。


葡萄酒酿造的信息时代

我在葡萄酒这个行业里最大的快乐,就是把信息技术和葡萄栽培与酿造结合起来,做一些农业信息化和Precision Agriculture(精准农业)的应用。宁夏的葡萄园乃至全球的葡萄园未来的发展,都可以得益于现代的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包括:数据的储存和处理、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种优质葡萄酿优质葡萄酒,最需要的是了解更多的信息,包括风土信息,病虫害信息,田间管理信息和发酵过程中的各类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了解这些信息不再需要频繁的人工操作了,现代传感器网络已经可以替代人工去采集信息了,而我现在研发的很多新东西就是这个方向的。我读硕士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自主研发的一套葡萄水分状态监测平台,在库纳瓦拉产区的很多个葡萄园实际应用


澳洲酒在中国

澳洲经常被定义为典型的新世界,我认为澳洲的“新”,更多是体现在澳洲葡萄酒从业者从一个全新的、非常科学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葡萄栽培、酿造和市场。我们在阿大学习葡萄栽培和酿造的时候,接受了非常系统和科学的理论知识,课程结束的时候,居然有一种神清气爽高屋建瓴的感觉。同理,澳洲大部分酿酒师都出自Roseworthy和阿大,我相信各位酿酒师们对葡萄酒的理解也是相对全面的。所以,我认为澳洲葡萄酒的风格是多样且不拘一格的,虽然有时候澳洲葡萄酒的风格会被简单粗暴地总结为一两句话,但是良好的全球市场表现证明了,澳洲葡萄酒的风格和性价比是很受欢迎的

作为国产酒制造商,我不得不承认,澳洲酒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实在抢眼,加上中国进一步减免澳洲葡萄酒关税的政策,以及澳洲葡萄酒机构和从业者们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澳洲葡萄酒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


葡萄酒海龟回国后的这几年

回国后遇到许多挑战,分几个方面来说吧。首先是气候上的诸多挑战,比如冬季埋土和全年大陆性强,国内现在呼声很高的几个产区冬季都需要埋土防寒,这在国外葡萄酒产区里并不多见,埋土防寒增加了不少管理成本,对葡萄树的寿命和葡萄原料的品质也有一定影响,我们有时候想在葡萄园试一些新硬件新实验,埋土防寒也是一道无法忽略的障碍,限制了葡萄园发展的一些可能性。

 

其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全产业链建设亟待加强。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那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南澳的Tarac科技,收集各大酒庄酒厂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废物,经过一系列处理以后,废物中可再利用的部分都被提取出来,包括葡萄酒精、葡萄单宁、酒石酸等等,这些提取物又可以继续为酿造过程所用,国内产区的发展和设计其实应该更多考虑一些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虽然短期可能难有亮眼的成绩,但是作为长期规划还是十分必要的。

还有一点我感觉是学术氛围稍弱。可以感受到国内产区的不少栽培师或者酿酒师并没有从精神上解放自己,缺乏对科学、未知和疑惑的向往和追求,不过这可能也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有关系,当前葡萄酒从业环境不是十分良好,不论是葡萄园、酒庄还是销售公司,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保障的时候,自发进行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有困难的。然而,总体而言,我们还是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缺少批判性思维,是不是经常盲从他人未经论证的想法和说法,是不是可以不受限制和约束地对他人的结果加以评论,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可能使自己的想法和说法有依据并加入讨论,我相信产区的学术和信息交流的氛围会越来越浓厚且正面。

当然有挑战,也有刺激。我经历过的最有趣的项目其实应该是最近一年一直在做的葡萄园管理信息化的一些实际应用和研发。比如2018年利用我们的葡萄园无人机遥感平台,帮其他一些葡萄园做一些分析,有个葡萄园它的历史比较老,树龄也比较大,因此,他们现在面临着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比如说,地块间存在的不均一性,一些地块相对严重的缺株断苗的情况等。那么葡萄园的管理者也非常苦恼,因为他们现在不知道这个缺株断苗的比例,即使人工巡察一遍,要统计数据也非常费时费力,而且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不能得到保证。利用无人机在葡萄园上面完整地扫描一遍,用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计算出各个地块缺株断苗的比例。这样一来,酒庄就可以根据这张航空影像决定哪些地块需要把葡萄拔出重新栽种,哪些地块继续补种。

我现在对个人状态还算满意吧,至少思想上还是不断向前,没有停滞。今后自己的打算可能分成几块,首先就是自有的葡萄园,加强管理,把年周期的管理慢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坚持提供优质的酿酒葡萄原料;其次是坚持葡萄园信息化的研发和应用,在数据和实际效果的支持下,输出部分技术,帮助其他葡萄园完善管理,提高效率,获得更高质量的酿酒葡萄;最后还是个人学识上争取不断提高,抓住各种深造的机会,投资自己,充实自身,争取成为行业内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The Best or Nothing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其实是奔驰的那句广告语:The best or nothing. 从大学开始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当时刚进学校的时候,有很多机会可以申请不少学生创新项目,但毕竟是新生,并没有什么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熬夜写方案,申请的竞争过程也比较激烈,自己还有些拖延症,所以经常有很累想放弃的时候。不过每次我都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既然已经花了不少时间来做这件事,那么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对不起自己已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我个人后续的做事风格也一直受到这句话的影响,开始有一些完美主义,但同时加剧了我的拖延症,因为拖延症里面有不少患者就是因为受完美主义影响,做事情之前会一直考虑各种细节,迟迟不肯下手开始做,或者怕开始以后做得并不完美。随着经历的事情多了,现在也慢慢接受了各种不完美的存在,但还是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自己认准并认同的事情,一旦花了时间,就会争取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做葡萄酒行业的一些小经验

个人感觉,在国内做技术也好,做销售和教育也好,有“大目标”和“小目标”的组合是很重要的。“大目标”是一个终极目标,一种信念,一种想让自己成为“人上人”的信心,而“小目标”则是达成“大目标”过程中一级一级的台阶。在“大目标”的指引和激励下,我们会有这样的意识:让自己接触更多新鲜事物、着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这样一来,自己就不会被眼前的小挫折和小逆境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内心的一股倔强和要强,做事情才会更加长久。而“小目标”则是把似乎遥不可及的终极目标分解成自己努力能触及的一条条及格线,每次及格以后都会有些成就感或者窃喜感,以此不断建立完成终极目标的信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