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肖像画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在东西方已经盛行了至少一两千年之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是为上层社会的人们所服务的。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肖像画艺术越来越受到普通人们所喜爱,他们经常把这种艺术作品悬挂在客厅、卧室中。肖像画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从各个时代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一些精彩的人物肖像画的内容,有一些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风格和服饰,以及建筑物。由于纸张容易损坏,肖像画很少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尤其是帝王和后妃的。在历史上,每一代帝王在世的时候,肯定有着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肖像画,一般是由专门的画师来为他们作画。本文就来谈谈古代历史时期东西方的肖像画 肖像画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但是没有一幅作品能够保存下来,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作品中,还绘声绘色的叙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主要人物是楚王的画师,他非常擅长作画。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肖像画的技法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能够使人感觉到神似的地步,可见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但是保存完好的肖像画,是宋代以后的时期。宋代的皇帝和皇后的肖像画可以说是比较多的,但不是很完整,基本上属于非常严格的宫廷风格,皇后身穿非常华丽的礼服,头上带着沉重的花冠,在一般情况下,只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才会穿上这样贵重的服饰,而平时的生活中,很少会穿这样复杂的衣服。 ![]() 宋代保存下来的宫廷肖像画,从数量上来看不是很多,但是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宫廷女子的模样和服饰风格。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嫔妃的画像是有的,但是没有保存下来,就连皇后的画像也不是很多,没有一张反映出日常生活的情景,这与很多墓葬壁画的风格和内容相差较大。壁画的肖像画非常真实的描绘出墓主人生活的场景,其中的女子形象,从面容、服饰和动作,都可以看出写实的艺术特征。毕竟,壁画与宫廷肖像画有着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适用场景和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历史上,肖像画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因为绘画的材料源于轻薄且容易损坏的纸张,不过宫廷肖像画所使用的纸一般是质量比较好的,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尽管如此,如果遇到战争和火灾,这些纸质文件很容易遭到严重的损坏。据说,明嘉靖时期,一部完整的《宋会要》被一场火灾烧毁了大半。书籍文献是这样的,肖像画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西方古代的肖像画能够保存下来,主要是源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喜欢在一些编年史和传纪中插入一些绘画,有不少是帝王和王室成员的肖像画,有些内容还采取调配各种颜色的方式。无疑,这种方法对于保存肖像画是相当不错的,不过所使用的开支一定不在少数。源于传统的意识,肖像画不太可能插入一些历史典籍中,因为在那个时候的人看来,这样做不是很符合严格的礼仪制度。到了明清以后,逐渐出现了一些书籍配上插图的习惯和风格,这在一些古典小说中比较流行。 ![]() 这幅插图来自于16世纪的伊朗 这种方法的确是非常有效果的,至于为什么一些中世纪时期的人们会构想出这些想法,很可能源于他们对书籍艺术有着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这类因素的存在。此外,在当时的条件下,插图艺术所需要的一些技术也已经发展成熟了。他们也意识到单独保存一些肖像画,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把古代历史人们的形象留存后世,一些有识之士就觉得,在一些历史典籍中插入肖像画,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这种做法在西亚、中亚和很多欧洲地区非常兴盛,他们喜欢这种色彩丰富的细密画,就连拜占庭帝国也比较推崇这种肖像画。历史缓慢进入了近代以后,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似乎对这种肖像画特别重视。实际上,这种画像不是很抽象,还是属于写实的风格,但是看上去人物显得非常细小,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反映出广阔的生活场景。一些莫卧儿帝国的王子们,也把这类肖像画视为家庭相册的一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