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读书课》分享会

 成都书语 2020-10-17

时间:2017年5.12日

地址:小南街28号成都青年社会组织创新中心

主持人:阿简

Ø 前期预告:《青春读书课》分享会——关于《青春读书课》编辑思路、介绍、带读方式。 

     《青春读书课》我是第一次听说,见阿简面前排列着13本书,本以为是同样的13本,结束后供大家借阅,结果这是套系,网上查了下,这套书有七卷共14册。七卷分别是: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世界的影像、古典的中国、白话的中国、人类的声音、人间的诗意。这七卷书适合一卷接着一卷读,书里的选文,标注了出处,孩子自己喜欢了就会去找原著看。这七卷书在选文题材、结构、逻辑关系等,都编排的非常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主编是严凌君老师,他在深圳育才中学开展这个课程。七卷书里只有《世界的影像》邀请了别人一起编,其他都是他一个人编辑。他说自己编的最得意的是:《成长的岁月》和《古典的中国》。

     《世界的影像》:其中就有影响你生命的“第一个人”这个主题。 

     《白话的中国》:内忧外患,有的学生说听的痛苦。但是不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希望能让更多人清醒。有人说他在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而书中把瞿秋白,王小波,毛泽东的文章都给你看,其实是让你自己去判断。

     《古典的中国》:看导读,有的导读比原文还长。诗经的导读请一位老先生写的,白话文,有生活气息,把诗经翻译的非常俏皮。文中从民间,古人怎么生活,书生的情调,治国平天下,情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小品文,串的非常好。 

     有人说严老师的课堂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说,很少有学生参与互动,老师说:“授课有多种方式,课堂不是只有一种形式,这是我自己最合适的讲法。”其实,学生们几乎没有读完整套书,老师就是点醒大家的人。其他老师怎么用这套书上课呢?答:擅长哪个就讲哪个单元;利用导读来梳理。

     我们不能只有碎片化的阅读,更要警惕一眼看上去就喜欢的东西、容易读的东西,那些一开始理解起来有难度的东西,最后却会保留下来。

     听说2018年高中会课改,第一年上完3年的课,另两年选修课,多么希望有一门选修课为:《青春读书课》。

     下面备注阿简各时间段读《青春读书课》的感悟,以及最近去深圳育才中学,参加“全人教育奖”考察,拜访入围老师的情况:

【2015-6-10《人类的声音》】严凌君老师的《青春读书课》断货很久,孔夫子网上曾高价卖二手书,今年终于再版,这是其中一册。读这样的文章长大的中学生,才可能回答诸如法国高考“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问题吧。

【2015-9-21】《论公民的不服从》(《青春读书课》之《人类的声音》):“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做人,其后才是臣民。”多么掷地有声,这才是应该告诉中学生的。

【2017-5-6】明天去深圳拜访严凌君老师,再细读《青春读书课》,非常佩服选文:瞿秋白《多余的话》,郁达夫《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刘东《“五四”那天早上》......都是在给青年人讲述真正的历史。而重读鲁迅,真不知道这么多同胞是不是认真读过他的东西,否则为什么现在还要动辄跳脚指责人“卖国”?“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2017-5-8】1990年,严凌君老师从江西吉安来到深圳蛇口,最直接的原因是:这里工资更高,不愁买书钱了。第一次观摩蛇口招商局换届选举后,他说:在这样民主、开放、包容的氛围里才觉得可以活下去,可以做事。以下是

访谈记录摘要:

     1.语文教育所有问题首先来自于教材。遍读名师著作后,他们没有脱离教材、戴着镣铐跳舞的创新是无效的。

     2.教材的问题:不断更新领袖文章,政治意义大于母语教育意义;是模仿苏联体系的,目标不是育人,是培养某某接班人。语文变得可以“教”,就像数理化的知识点排列,割裂了“美”的内涵,割裂了与母语的联系。

     3.语文老师以为自己的“圣经”是教参。但其实语文最大的“武器库”是世界文学,语文老师所能用的武器数量远超过其他学科。

     4.现在的教育市侩到孩子们都知道,与高考无关的知识不听,与高考无关的作文不写。教育把孩子求知的欲望扼杀掉,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没有笑容。而《青春读书课》希望能帮助孩子保留一点灵性和求知乐趣,但它在中学能做为选修课坚持下去已是奇迹。

【2017-5-9】中学时正流行小虎队,有一回班会课上齐学正能量的《爱》,被校长听见,他直接走进来擦掉黑板上大大的歌名,说你们唱这个还太早。今天在严凌君老师的课堂上,和高中生们大大方方听了一堂爱情课。

     严老师说诗歌中的爱情大多只讲到婚前,那么结合后是什么样呢?“泥人儿”中有婚姻理念,“将仲子”和“少年游.并刀如水”中呈现两个不同的少女情态,“闺意献张水部”是新婚,再到“新嫁娘词”“鸡鸣”的婚后生活,东坡香艳的“洞仙歌”也包含一丝丝伤感,“流年暗中偷换”------十年二十年后你们会体会到这种感觉的。结论: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也可以是爱情的摇篮。

     我非常喜欢严老师以“民间人性生活读本”理念来编《古典的中国》。有位老师说,为什么那么多名人名师编的各种课外读本没有《青春读书课》生命力长呢,因为他的理念是人性化的,是普世的。在这样的古诗词课堂上,古人不是正襟危坐的道学家,回归到有温度的“人”。

     关于《青春读书课》南方论坛对严老师有过一个采访,链接如下:

严凌君:为什么是青春读书课http://mp.weixin.qq.com/s/cPd8NdEQ4EHYoM04sfBv0Q

摘取文中我非常喜欢且赞同的话:

1.今天中国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丰富的成长,而不是一种被压抑的成长。让他们具有那些青春期该有的精神品质: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这才是教育应该干的事情。要做到这个事情,最好的当然是读书了,不能把青春期当作人生的一个过渡段,要让所有在青春期的孩子体会到这个年龄特有的一种成长的美。青春作伴好读书,这个时候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他们读好书。

2.通过语文的训练、文学的熏陶达到一种文化的境界,体会到汉语的美和人类文化的丰富性,这样的话达成一个目标,语文最终可以帮助一个年轻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建设他的精神家园。好的语文教育目标很简单,就是人的建设。

3.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认清自己是谁,想干什么,我这一辈子有什么追求,就是跟精神家园相关。

4.《青春读书课》的编辑是按照通行教材所没有的一套方式来编的,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里面会碰到哪些生命的主题和文化的主题,把这些按照合理的方式,根据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规律,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编排,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合适的年龄读到他最需要的书。

5.教参不是《圣经》,教材不等于语文,课外语文世界更为广大。你对学生更重要,语文老师每天说的是人生、人性这些东西,我们的课可以直指人心,可以欣赏文学的美,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职业啊。让我们自己也变得可爱一点,让我们的学生也爱上语文课。

6.读书最重要的不只是生理年龄,更重要的是心理年龄。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读哪种书主要是看你心理年龄发展到什么状态。

读书会后纷纷借书的火爆场景:

借书场景

 作者:伊伊妈妈      编辑:晓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