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信纸上的温度

 成都书语 2020-10-17

那些信纸上的温度

作者:栀茑

       我是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它的名字和封面打动了我,略微翻了一下,就决定买下它。我想,阅读它,是我们此般年纪的人,对记忆的一种致敬。也暗存希望,在书信奇缺的年代,让孩子能读到它。

       作者安赫莱斯·多尼亚特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初衷时曾说,有一次她去邮局寄信,看到邮局里的人寥寥无几,就问邮政工作人员。对方回答说,在电子信息发展快速的今天,有谁还愿意去写信呢!从邮局出来,多尼亚特一直在想,如果没有人写信了,邮筒将不再被使用,邮局也会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那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于是,她萌发了写一个和书信有关的故事。

       在西班牙的小山村波韦尼尔,因为电子邮件的盛行普及,传统的邮局已经无信件可收发,寂寞的邮筒让邮政总局决定关闭山村的小邮局。这让八十岁的老太太罗莎下定决心发起一场书信接龙,以证明山村仍然需要邮局,被她视为亲人的女邮差萨拉就能继续留在村里。就这样,平静的小山村变得不平静,开始暗流涌动......

       在这个故事里,一共有八封接龙的书信,另有两封父子之间的信件。这些信以多视角叙述,对实现同一个目标交叉讲述和回忆了众多不同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以书信连接,恰似一场场温柔的邂逅,如短篇故事一样讲出来,因为在这邂逅里有着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它们超出了事情本身,不停地伸展外延,直向村庄和天空之外。这些讲述构成了书信体小说独特的方式。

       书信体小说由书信推进故事的进程,通过许多人的书信对同一个事件延伸展现出不同的观点。它和夹杂书信的小说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故事主体的表现方式上。如果抛开书信的部分和形式,故事的主体仍然存在,故事依然完整,没有遭到本质上的破坏,那么这是夹杂书信的小说。而书信体小说即使头尾不是由书信构成,主体由书信构成,抛开非书信的部分,故事主体存在,就是书信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表现出了仿真的虚构性和情节的完整性。仅仅从故事上说,让人难以察觉自己的阅读位置,现实性很强。

       故事一开始,罗莎的犹疑顾虑在遭遇萨拉将要离开的现实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给年轻时代的好朋友路易莎写一封信。然后,书信接龙开始了,令人牵挂的那些信,在山村的小道上进行着无声地传递。

       路易莎的孙女阿尔玛,无法抗拒内心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离开家中,来到祖母的故乡,在茫然之中期待找到自己的方向。她收到了罗莎的信,在思考了两个反对的理由之后,她寄出了自己写的信。接下来收到信的是女诗人玛拉波斯基、金发青年亚历克斯,他的邻居希帕提娅—一位家庭主妇、主持深夜热线的曼努埃拉、邮差萨拉。在惊讶和感动之中,萨拉将书信继续了下去,然后是卡罗尔。最后,曼努埃拉又收到了一封信......

       每一封信,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在踌躇思量中向陌生人的倾吐,小山村里的人们都赋予了自己极大的勇气。

       关于友谊。八十岁的罗莎一直期待着被谅解,她和路易莎在少女时代的友情,因为对爱情的选择而彼此相背,再无联系。

      关于爱情。阿尔玛和亚历克斯之间唯美的情感,萨拉与费尔南多网络上的对话。亚历克斯的父亲毛利西奥对逝去妻子的怀念,在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来临时,纵是不舍也保持平静。

       关于亲情。清洁工卡罗尔只身在外,无时不刻惦记着家中的孩子们。受卡罗尔照顾的曼努埃拉也是思念着孩子,冷漠与拒绝的外表下,有着旁人看不到的痛楚。家庭主妇希帕提娅和卡罗尔都是热爱家庭的人,她们是曼努埃拉收到接龙信件前后的寄信者和收信者。希帕提娅热爱厨艺,每天对着蔬菜说话。亚历克斯执着地陪伴着年老的父亲,卡罗尔总是喜爱欢快地唱歌,这歌声渐渐感染了曼努埃拉。

       关于梦想。路易莎在留给阿尔玛的信里说,她无法再回到波韦尼尔了,“你替我做这件事吧!无论你的决定是什么,它都将是正确的。”巧的是,亚历克斯也提到,旅行作家查特文经历的一个契机,他见到了一个九十三岁的设计师绘制的巴塔哥尼亚地图,对方向他请求:“你替我去那里吧!”然后,查特文就去了,并从此爱上了旅行。阿尔玛和亚历克斯互相交换了里尔克和查特文的书,不易示人的梦想就此分享。阿尔玛靠近了自己的诗人梦想,亚历克斯也犹如查特文义无反顾踏上旅途一样,将去寻找美洲的另一个波韦尼尔。那另一个波韦尼尔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了,是每个人身体里看上去遥远但其实很近的另一处未知。

       关于家。整个故事里弥漫着浓郁的乡愁。六十年来罗莎一直期待着被路易莎谅解,她不知道,早在十五年前路易莎就写好了一封信,虽然不是给她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她的。路易莎将祖宅留给了阿尔玛,本来希望和她一起回来的。犹太女诗人玛拉波斯基循着父亲的足迹来到波韦尼尔,曼努埃拉回到了童年的故乡,费尔南多也不想再漂泊了。留在山村里的人希望保留传统,远离的人渴望回来。书信接龙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过抗拒的终因心底存着善意,伸出援手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救赎。爱充满了整个故事,归家是永恒的主题。

       有评论说这是一个老套的治愈系故事,老套和治愈有什么不好呢?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生活的外壳之下,仍然是许多不变的、渴求自由和被爱的灵魂,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

       现实的生活中,科技信息已经越来越发达,各种方便快捷到处都是,人们都觉得这不够快,还在试图超越。什么时间能写一封信,带着书写的体温,被送到另一处,已经是被抛到脑后的事情。费尔南多与萨拉是这两个看似毫无连接的点,电子邮件让他们彼此靠近,最终回归山村,应该是作者美好的寄望。现代与传统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独立站成风景,互相看见。

      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一样,展现的故事之外散发着另一种迷人的香气。

       在每一章节的开始,都会有名家的经典引句,让人体味它的深意时也在思考和接下来故事的联系。特别的是,在书里提到的众多文学名家,以诗人居多,契合了阿尔玛诗人的梦想,玛拉波斯基就是阿尔玛的梦想。在费尔南多写给萨拉的三十九封情书里,摘抄了聂鲁达、泰戈尔、艾米莉.狄金森、歌德、博尔赫斯、乔治.桑莎士比亚等大家关于爱的语言,它们通过开启信封直达萨拉的心中。

       山村里的人们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小邮局最终被保留了下来。每个人在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就像玛拉波斯基愿意和阿尔玛重新认识一般,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即使曼努埃拉给老房子的信,永远收不到回信,也无需收到了,心在此处就是收到。

        卡夫卡的《给米莱娜的信》已经不是倾述衷肠的书信了,是敞开自己,是小山村最大的怀抱。犹如罗莎拥抱着阿尔玛,触摸到的是路易莎早已回归的心。

       “我们都需要逃避自己,需要成为他人,需要认识其他地方,需要靠近已经离去的、我们深爱的人,需要在远方有回家的感觉-----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写信是实现这些愿望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只因为,当握着笔写字时,信笺会附着着温度,或是沾染上泪水的痕迹,张开翅膀来看你。

2018.12.5

作者:栀茑(成都阿简仅为赞赏关联账户

小编:兜兜妈妈

温馨小叮咛:从书语的购买链接进入电商网站,您购买的书价格和优惠相同,但书语可以得到电商的推广费,这样可以支持到书语,感谢您的善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