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童年与解放

 成都书语 2020-10-17

     《童年与解放》是一本纷繁复杂的书,书中从人类的历史中去检视与回看人类的童年、思想的解放以及两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更深地、人的存在的哲学。作者不徐不疾,娓娓道来地讲述了为什么需要解放童年、解放童年的什么,将遭遇哪些阻碍和如何破除阻碍,迎向个人与社会更好的未来。

      书中反复提到的自然能力,是人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能力,也称自然力。它是具有可识别的整体性,本质是创造性。
      文明能力是人在自然能力的基础上去开启和创造文明的能力,又称文明力。它具有描述性、分析性,本质是训练性的。

       在书中,作者从哲学层面对比了不同的认知流派,对人的学习发展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虽然会让人看得有点绕,有时需要停下来去思考它的理论支持的针对性,非常耐读。
       儿童具有的特点是敏感和具有勇气去体验,在不断的打破中观察事物,从而学习到新的东西。

      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儿童天然的面貌,绘本作家林明子的系列绘本里,有幼儿在尝试体验日常生活的行为,从害怕犹豫到勇敢走出家门,最后获得回家时的满足和自豪感。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自然中探索的体验,都强调了一点,即儿童深度的体验过程,将成为一个他了解世界渐进的途径,为未来奠定足够的基础去解析和思辨日后积聚的文明力,得到更好的成长。

      书中内容的中间部分,哲人们的理论梳理着知识体系运转的秩序,讨论着人作为世界组成的其中最重要一环,如何决定和塑造世界面貌的任务。这个任务由有经验的大人来负责执行,带着个人或者集中的意志试图改造世界。这种僵化或偏执的行事,势必会让人类自以为的新世界已经到来,但其实人类前进的脚步在被自己阻碍。

      绘本作家喜多村惠的作品里,充满了好奇,在想象世界里,儿童有着众多的梦想和盼望奇迹的渴望,都会得到实现。谢尔弗斯坦的系列童诗集里,涵盖了儿童生活大到哲思,小到屎尿屁的情境,都是儿童的心声和真实。

      书中引用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免除恐惧。

      恐惧什么呢?人在现实世界里被主导、恐惧的是真实。因为害怕未知和失败,所以固步自封,无法认清自己,也就不能向前。

       在这样的状态下,儿童会被动接受不同的信息,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体验。他们尤其需要要回到自然状态中去,与自然包括自然中的自己对话和思考,一切从松动的根基开始去做修补,从解放儿童的思想开始。大人只有面对原初的自己,放手让孩子从生活中去得到深刻的实践体验,认识真实的世界,激发本真的意愿和创造。

     书里的论点例证都线条清晰,感觉其中强调的“幼儿的语言在生命早期具有的复杂神秘的能力”有些笼统。这是属于人类基因的决定,基因密码已经生成,人类在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就是有能力的大人在尽可能影响与引导儿童,这是遗传里神秘力量之外更重要的部分。

      就如何解放思想,在“狄德罗的幽灵”一章中,很认同“人借助内外经验的碰撞,训练自己养成超越时空的能力”一说。尤其在阅读中,我们阅读的不仅仅是文本,也是在联合他人的经验,整合与理解,进而把它变成是自己的东西。这里面包含了过去的实践和此时的思考,以及此刻之后的尝试。即使有误,也是在误错中学习,这也是一种解放。

      书中开篇就说到了康德的观点:人即目的。这是全书的重点。解放不是仅仅针对儿童,每一个人都需要解放,无论青年还是老人。

      这个世界的文明是人创造的,无论已经有多好,人类时刻都在希望继续做出好的改变。人类在力图改变和创新,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更富有意义。

      创造在改变生活,创造需要意识上的改变,思想上的解放:思想上保持自由,不被约束,保有好奇心,让儿童自由地体验和探索。将狭义范围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个人风格之后才能聚集成集体创造。关键的还是要有打破传统的勇气,给予自己勇气。

       丰子恺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神明与星辰是更为广袤之外的世界,而人的眼目所及,唯有珍视儿童的真与美好,那不被束缚的天性。人类所追求的美好世界,是要像儿童一般地释放自己,吸纳再创造,终能到达遥远天外的星空。

编辑:小小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