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 瘾

 成都书语 2020-10-17

过  瘾

——成都书语暑期教师研习营总结

安徽黄山甘棠中心学校     焦伍长

      为期三天的培训,每天不折不扣八小时,中午没得午睡,对于日常工作节奏稍缓且又接近退休年龄的我来说,的确有些吃不消。但是,因为这次活动很特别,我不仅全程参与了三天九场活动,一次不落,而且在活动当中一直处于认真聆听、积极思考、交流碰撞的“强思维”状态。若问我的收获,还是在交流中说的那两个字——“过瘾”。

仔细想来,这“过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01

形式新颖

      听多了那种动辄几百上千人的讲座,听多了那种动辄新理念新模式的海侃,当走进这仅35人参与的小会场,一下子心情倍觉舒畅,虽然开始一张张都是陌生的面孔,但却有一种亲切感,好像在座的都是老熟人。5日晚上的破冰之旅,性格的原因吧,自己多少有些生疏,但看到大家那么活跃那么热情,内心却是甜甜的,静静地在听、静静地在看。

      后来的阅读工作坊,平等的交流、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碰撞,更是让我铭心刻骨。原来传播思想教授方法还可以如此平等地进行;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听着就让人舒服。

02

内容实在

     没有说教,没有兜售,更没有强势灌输;用案例来说话,用对一本本书的理解和认识来说话,用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来说话。如此实实在在的内容,直击每位听者内心柔软处。留下的不仅仅是思想、观念和方法,还有那永远也不会抹去的温馨的感受和记忆。

03

讲师阿简

      因着自己教师的身份,很多次地走近全国名师的作课现场,观摩他们的教学,聆听他们的教导,曾多少次佩服得五体投地,买他们的专著,研读模仿。如此,自己确也有一些长进。但却难以为继,当初观课的那份激动,回校后的那种邯郸学步,也就日渐消弭。之前我也思考过这种现象,可能还是名师之法不可复制也。

      这次成都培训,从与阿简短暂的相处中,我认识到很多东西。首先,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当讲了沈石溪、杨红樱和李镇西他们,甚至一些“社会大问题”时,阿简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无人云亦云。当和学员讨论作品主题时,阿简从不以自家的理解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强加于我们,相反却一步步引导我们去思考、去琢磨,建构属于自己的作品认识。

      其次,做一个真正的人,强大真的不在于外表。无论阿简老师的相貌,还是谈吐风格,与强大是丝毫不沾边的。但是,阿简观点鲜明,说话不拖泥带水。讲道理也好、介绍方法也好,不能不让你信服。阿简的讲述总能直及学员的内心最深处。记得在回答学员有哪些与单亲妈妈有关的作品时,我插嘴道“《亲亲我的妈妈》”(这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阿简却静静地说:“我没读过。”护短是人本性,而阿简却如此坦荡。只有强者方坦荡!

      第三,善于思考、内心强大,来自于何方?虽然好多全国名师都说自己读了“万卷书”,我也相信,但却无法像与阿简接触时感受得那样深刻。培训期间,我与同事聊天时说,阿简书读得真多,她是本土“米勒”,大家会心一笑。在讲座与交流当中,好多好多作品她如数家珍,谈情节道主题,没有半点嗑巴。更为奇怪的是连那些诸如什么“斯特”“基斯”“次郞”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外国作家名字,从她嘴里出来,就像小学生背乘法口诀表一样顺溜。闹得我直瞪眼睛。

     阿简不仅读得多,而且也读得杂。记得在我交流讲到李镇西扯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她竟然还把那位历史老师“用一辈子准备一节课”的教育经典故事详详细细地道给大伙儿听。我想在场的老师若是没有读过这部本该老师必须阅读的经典,之后回家来一定会去翻找的。

      老师是无法教会学生思考的,更教不会学生内心里强大。唯有读!阿简就是这个道理最形象最有力的解读。

回来之后

       回来之后,我已经组织了两场“跟焦老师读书”暑假学生阅读交流活动。在这两次活动中,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放下了老师的架子,平等地与孩子们去读、去猜、去聊,并引导他们把猜的内容随手写一写,再与作品作比对。与过去的阅读课相比,少了那份宁静与严肃,却多出了一份活跃,甚至是“乱”。成都之行让我认可了这份“乱”,“乱”中有真阅读,“乱”中有真民主,“乱”中才会建立起师生间诸如读者般的真交流与真碰撞。

        至于建议吗(本人太想在这样的培训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如果作品赏析时节奏快一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作品进入讨论的现场,有阿简的启发,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真诚感谢阿简老师!

真诚感谢王茵老师!

真诚感谢沃岭公益!

真诚感谢成都书语团队和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朋友!

因为你们,我看到了别样的风采,留下了值得怀念的记忆!

作者:安徽黄山甘棠中心学校     焦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