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图画》读后感

 成都书语 2020-10-17

当当荐语

“全书三十多万字,只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

即图画书的艺术本质——

图画和文字是如何协调运作的。”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有一段时间,不太想继续看图画工具书。每一本都像书单,进入后被大量的颜色、画面、风格、角色或情节带到一本经典图画书中,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环境理所当然地点赞,然后加购物车。作为半罐水的艺术专业科班生,对版式、设计、符号、视觉表现和视觉重量等专业术语存在或多或少的自以为是。但不影响越来越喜欢欣赏图画书。

被大量愉悦的读物包围后,再翻开佩里·诺德曼的《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是不太容易的。看一本三十多万字工具书的过程并不是非常舒适,但看完后,整理思绪,灵魂被滋养的感觉格外优越。诺德曼用他对图画书的深度研究把我带进了图画书的艺术本质,展示了图画和文字如何协同运作,同时帮助我解决了此前一直没解决的问题,提醒我思考从没去思考过的细节。

印象最深的整理几项:

1


第一,比如“风格的意义”。

曾经以为图画书的风格是大师级作家的个性,未曾深究风格对于图画书本身的意义。书中第三部分吸引我真正进入它。

去年共读安东尼·布朗系列,对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做了特别的分享。事实上在参加各类大师级绘本共读分享会后,心里一直对风格有一种疑惑:风格是谁的个性?画家?作家?图画书?

很幸运在诺德曼的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风格的意义也许更多在于:

1.引发原生环境的联想,唤起特定时期联想的氛围和态度。

2.作为意义的来源,而不是个性的表达,画家们常常为了意义而限制个性。

3.表达和分享价值或价值观,暗示对主题的看法。

2


第二,理解了图画书是否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

书中第一部分提到隐含观者概念,隐含观者是天真无知和见多识广的奇异组合,从这个角度突然理解了。

3


第三,在版式设计层面点明了图画叙事艺术的套路。

规律与随意、秩序与混乱、具象与抽象的结合。相对于单幅画作追求的完整性一致性,图画书追求的是运动和连续性。单个画面的冲突或对比推动叙事情节。试想一下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和张力,多么神奇。

4


最后,获益良多在符号、象征和姿势这部分内容。

对比其他工具书谈到符号时常常着重介绍部分经典案例的创新用法。本书更深入地提到文本就是“隐含的意义符号”以及图画书的“互文性”角色。一般情况面对案例更容易讲出特点,而将共性特点提炼出来却并不容易,在这本书中这样的提炼比比皆是。

图画书叙事信息的象征时常让大家以为在过度理解,但事实是读者的知识和经验在了解象征。优秀图画书的象征背后隐藏着心理学导向,有的是读者的,有的是创作者的。比如非常普遍存在的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第一次看到莫里斯·桑达克的《兔子先生和美好礼物》中兔子先生的姿势时,只觉得“撩人”,但又在可接受范畴内,一笑而过。书中细究下来认同叙事信息同最基本的文化假设相关,文化假设也让我们能够从角色的姿势和动作中获取意义,不管这些角色是人还是动物。


小结


很明显,本书涵盖知识极其广博,包含图画感知心理学、插画理论、符号学理论及视觉传达知识,适合反复查阅。只是结构性稍弱一点,作为爱好文科的理科生来看略显迷糊。最后的最后仍然没忍住将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加入了购物车。

作者:沈月琴(阿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