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泣血总结:做好排雷工作,谨防竣工验收暴雷!

 飞云见山 2020-10-18

项目收尾环节最容易暴雷。

前期项目埋下的雷,都会在竣工验收的时候爆掉。有的雷比较小,听个响即可;有的雷比较大,就需要费时费力的进行“排雷”工作。

房地产存在埋雷的情况,无外乎于以下三种情况:

1、快周转导致各部门间串联的正常流程被打破,各种开发节奏齐头并进,所有的失误都会以倍数增长。

进度加快带来的效益,有时候远远高于“设计失误”带来的损失。带病的项目在“高收益”时代,即便“暴雷”,造成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损失,但这种雷在房地产企业“活下去”时代爆掉,就必须要杀个“设计总”祭天。

2、专业认知的不足,所有的决策判断以“旧知识”为基础,就会带来更大风险。

偏技术的地产设计管理容易走入歧途,总想和设计单位PK一下技术,而忽略了各专业的协调和统筹管理;

偏管理的设计管理容易走入误区,认为只要能协调动乙方,技术可以不需要掌握,这种认知偏颇带来技术管控失控,即无法用技术语言和乙方进行交流,更别谈掌控感了。

地产设计管理,更强调技术管理,一专多能,既不能被乙方带到沟里,又能总体控制住乙方按照甲方的思路落地执行,也能协调地产内部工作顺畅,交圈严密。

3、天然的客观因素所隐含的雷,比如上政策和规范模糊的情况。对于开发商而言却要落地,要判断落地后的风险问题和成本增加问题。

比如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2015年5月1日执行的时候,针对于“外窗要满足耐火完成性”的问题在决策时就碰到很大的问题,如果高层住宅采用A级防火材料外墙和普通窗方案,A级防火材料少、易脱落的问题难以处理;如果高层住宅采用B1级外墙和耐火窗方案,耐火窗市场少、有没有设计和验收依据,存在验收隐患等等。

案例1
对风险的认知低引发的风险

2013年操盘的一个学校项目收尾的工作,项目收尾查验资料的时候发现,原设计采用断桥铝合金55系列6+12+6,K值取2.7。

原设计节能专篇

后来门窗施工单位介入之后,建议修改为铝合金55系列5+9+5,以便于节省成本。收尾查验资料时发现节能产品发生变化,需重新走图审变更,另外,让设计单位复核5+9+5门窗时无法通过节能计算,只能变更门窗配置(充氩气)。

反思:

① 不重视节能设计的重要性,随意变更设计,没有预估私自变更的风险,被施工单位带下沟,后续增加变更成本,带来验收的时间成本增加。

② 配置标准在前期阶段未进行有效控制,到施工阶段再随意变动,不符合成本和风险前控的要求,属于被动管控。

案例2
部门墙问题,各自单打独斗

地产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的不交圈,部门墙问题一直都有,从未发生改变。一方面,各工作主体之间抢时间、抓节点,不管不顾对方感受是常态;另一方面,确实有些人专业水平、总体把控能力差,不知道对方需求,只知道一门心思自己往前冲。

2016年作为结构设计管理参与了一个项目的管理工作,这个小项目属于山地项目,原地形南高北低(高差7米)、东高西低(6~7米高差),方案竖向以场地最高点进行基准设计,保证区内场地高于自然地坪最高点。

以其中一栋楼竖向为例

方案竖向设计时,以场地最高点进行设计,带来了如下问题:

(1)车库侧墙外露,车辆实现平进平出,但是主楼地下一侧也外露,基础埋深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进一步下挖实现最低基础埋深,原设计已经三层地下室,此时需要增加两层结构架空,大大增加了无效成本。

结构嵌固端下移,成本增加

(2)外围没有车库的部分,需要增加大量挡土墙,导致挡墙成本增加非常多。

(3)东侧回填土较多,西侧露空,按照图审意见需要在车库增加抗侧力剪力墙,防止土压力过大对结构主体的影响,此时有一部分成本增加。

反思:

① 方案设计并没有统筹考虑对其他附属专业的影响,大局观、大视野观较为缺乏,导致方案设计过于追求功能实现,降低了对现场实际情况的考虑,方案设计埋雷,施工图埋单的问题并不少见。

② 结构专业在方案阶段参与性较低,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提前预警,有时候埋雷和挖雷就在一线间,前期方案介入的多,后续埋雷和挖雷的情况就少很多。

案例3
一切以进度来考虑,忙中自乱挖坑

地产开发避坑的措施和环节比较多,一般地产设计管理都会有自检、互检、外审等等措施保证图纸的质量,但是有时候为了保证整个项目节点推进的顺利,有时候真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尤其是报批报建环节,更是马不停蹄的改图、提交资料,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审核。

前几年的一个项目,报批报建了将近9个月,图纸出了无数版,最终在焦虑紧张、兴奋中批过的方案,进入施工图后发现项目总图定位标注失误,如下图:

以一单体为例

后经核查发现,方案设计阶段总图定位均根据日照微调过,但设计单位忙中出乱,最终坐标未进行更新导致全部楼栋坐标标注偏差1~2米,但万幸的是楼栋位置是正确的,现场并没进行施工。

反思:

① 方案报批时间短、任务重,内部核心数据的掌控缺失导致问题层出不穷,这跟地产高周转环境有很大关系,并非一个部门、那几个人可以掌控,如确实出现设计失误,还请善待参与各方,出了问题不回避、出了问题不责罚(并不故意而为之)才是正确之道。

② 报批报建过程应该穿插进行各种制度化审查,施工图单位的前置等等,最大程度避免问题的出现。

案例4
保守还是激进
挖坑冒险还是绕道前行?

地产设计管理和设计院的区别之一就是:地产设计管理在做选择题,需要决策性的东西太多,既然有决策很难避免不出现问题。如果决策过于保守,设计肯定安全和富裕,成本肯定不经济;如果决策过去激进,就会产生冒险,甚至带来填坑的风险。

项目止水帷幕设计,场地内分布有1~5米左右的卵石层,局部少量7~8米,地勘认为常规搅拌桩工艺难以进行成孔,建议进行引孔施工。

地勘资料

设计决策时考虑:

① 已经施工地块的止水帷幕,同样的地质条件,已经有三轴搅拌桩成孔的成功案例,可以有效参考。

② 高水位地区,不建议引孔,引孔成孔效率低且宜塌孔,不建议采用。

③ 本地区引孔的经验较少,施工企业较少,若引孔成本不低。

④ 如若直接引孔,设计保守,不出问题,但是会造成无效成本浪费概率大。(后期测算直接采用引孔比现方案增加500万左右)。

根据上述经验判断,还是采用常规的双轴搅拌桩工艺,冒进决策。

实际施工后发现地块东侧双轴搅拌桩工艺成孔没问题,南北大部分及西侧遇到大直径的卵石成孔困难。

经专家论证后,南北大部分及西侧改为高压旋喷桩成孔工艺,此部分增加300万左右,但相比直接引孔工艺,仍省两百万左右。

反思:

① 决策保守,成本浪费,不背锅但是良心过不去;决策激进,成本节省,容易背锅,你会选择哪条路?

② 善待每一个地产设计人,如无有意失误,请不要追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