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数字化时代,好广告不如好故事?

 新经销 2020-11-18

2020中国快消品大会期间,笔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在数字化时代,品牌商要想和用户重构新的连接方式,就必须要会造浪,能够被推荐,还能够为用户持续的创造价值。

其实这三个词内在的逻辑,本质上还是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从吸引用户的注意开始,持续的为用户提供长期的,终身的价值,从而实现让用户持续的互动,持续的购买,持续的转发。

但是这里面要注意的是,这个新连接模型不是流量思维的倒金字塔模型,流量思维是漏斗,是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流量,通过一定概率的转化,最后产生成交,这就带来一定的问题,流量越来越贵,生意不可持续。

这个模型是正金字塔,不谋求于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用户,而是通过持续的运营用户,是通过创意的传播+优质的产品+持续的提供价值,尽可能多的累积用户,最后形成庞大的铁粉群体,持续购买,持续的推广,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意闭环。

今天重点讨论第一个话题:“造浪”的下半部分——好故事。

上一篇我们通个几个案例,讲述了传播的第一个关键要素,通过制造围观事件来获得用户的注意,但是仅仅是案例,今天我们就从更深层次来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喜欢围观?如何让用户在围观的时候记住我们。

-01-

制造围观事件的底层逻辑

围观事件的核心,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获得大家对事情的关注,再给人们提供社交货币,让他们转发,从而企业获得传播。这里面要探讨几个行为心理学的机制。

制造围观事件,就是借助人类的好奇心。那么什么是好奇心?

我们先来讲一个场景,如果你是电影《黑客帝国》里面的尼奥,当墨菲斯把两颗药丸递到你的手上,一颗是平淡如死水的现状,一颗是让你直面无数困境的现实世界,你会选择什么?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会和尼奥的选择一样,之所以会做这个选择,是因为人类有一项特殊的能力:好奇心。

好奇心是和食欲、性欲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人类大脑负责好奇心部分的,就是负责奖励机制的伏隔核,这个区域也和食物、性高度相关。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会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

有一群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参考老虎机的模式,设计了参与者需要完成的任务。在这项任务中,参与者必须在多个图像或其他选项之间反复选择。不同选择获得奖励的几率不同(奖励通常是金钱)。随着时间推移,参与者慢慢知道哪些选项最有可能让他们获得奖励,他们会一直选择这些选项。

但是,当选择中出现一个参与者没有见过的新选项时,他们经常会选择那个新选项,他们放弃了之前可能的酬劳,希望新选项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奖励。

对大脑的研究表明,这种“新奇奖励”也就是我们给予新选择的额外比重,至少部分来源于它提供给我们的欣快感。

例如,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像巴甫洛夫的狗在听到铃声时会分泌大量唾液一样,当我们期待有新发现时,即使期望落空,大脑的奖励区域也会被激活,就像我们感受到爱、吃到糖果一样。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这些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新奇事物本身就被大脑当作一种奖励。

对于制造围观事件的人来说,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是今天获得用户注意力和传播的前提,我们要如何去调动用户的好奇心呢?

生物学家认为,好奇心就是生物演化出来对学习的奖励机制。

好奇心的本质,就是让人类可以构建知识,适应当前的环境。

所以,你身边的人在讨论什么,在看什么,外部的生存压力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都是促使我们获得好奇心的重要因素。

列举一些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来骗取点击量的文章标题:

图:来自公众号《超智能体》

所以,陌生、新鲜的,熟悉+意外的,和自身利益攸关的话题、故事、案例都可以引起用户的好奇与注意。

陌生新鲜的=听过但是没有见过,稀缺的,神秘的,比如前面案例所讲的,自嗨锅在贵州偏远县城内做直播。

熟悉+意外=你原本知道,但是有悖于正常逻辑,六神花露水味的RIO,马应龙的眼霜等。

利益攸关=与你自身的利益或者价值观相同/冲突的,华为事件,魏则西事件等。

以上内容,只是列举了如何利用好奇心来促使人们对事情进行关注。

一个完整的围观事件,是通过好奇心*社交货币来实现的,因为仅仅是获得关注还不够,我们必须要让用户进行大量的转发,才能够在互联网媒体上获得足够的声量,产生传播的效果。

但是,我们要追求的是,用户在购买之后,获得了良好的体验而进行的推荐和转发,而非单纯转发,或者是转发后再去体验。这两者虽然可能都会获得相同的效果,但是内在的逻辑却有本质的不同。

快速消费品从心理学的角度,是典型的低关心度购买产品,从购买行为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种是冲动性购买,一种是即时性购买。

不论是冲动性还是即时性,都必须通过长期的教育,使自己的品牌印象进入到消费者的认知习惯区间内。在购买的时候,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购买的认知成本,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导致的媒介碎片化的今天,仅仅是能够获得用户的注意和兴趣还不够,海量的信息可以瞬间让用户忘掉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用户产生记忆和交易的行为,这才是整个造浪的全部周期。

-02-
品牌要讲好故事

那么如何让用户从感知、注意,到产生兴趣,进一步触动和购买,是我们要进一步深层讨论的重点。

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本身,而是要通过围观事件,让用户有所触动,只有有所触动,才能够产生记忆和后续的购买。

如何能够让用户记住,最好的形式就是讲故事。前面讲了,好奇心的目的是为了构建知识,让我们可以适应当前环境,得以生存,因此我们对知识好奇。

然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无法通过记忆知识来学习知识,只能通过归纳例子来构建知识,因此我们更为好奇的内容其实是例子。而在生活中的例子正是故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故事,为什么大多数的演讲都是以一个故事作为开始,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游说君主。

品牌就是企业与用户之间构建的想象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所承载的形式,就是一个好的故事。

罗伯特·麦基在著作《故事经济学》当中提到了一个讲好故事的公式:“冲突颠覆生活”。

麦基认为,一个营销故事,首先得是一个好故事,而一个好故事,必须满足这个六个字。假如不满足这六个字,故事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先看看下面这段话:

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特别高兴,然后我们看着窗外的风景,再然后,我们又一起喝了红酒。

这个故事讲完了,你觉得很平淡对不对?这只能叫叙事,不能叫故事。叙事是对事件的一种平淡、乏味并且重复的描述,它像白开水一样在脑海中一晃而过,对消费者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是,假如按照冲突颠覆生活这个公式把刚才的事情加工一下,就会变成这样:

我和我的夫人坐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打劫了。


没错,这就是电影《让子弹飞》中的故事片段。有对生活的颠覆和冲突,才能算故事。麦基认为,故事的最佳定义应该是,一系列由冲突驱动的动态递进的事件,在人物的生活中引发了意义重大的改变。

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台湾大众银行的经典微电影“不平凡的平凡大众”


5位年过80的老人,相聚在昔日好友的追悼会上,对着大家年轻时候在海边的照片,勾起了他们骑摩托车环岛旅行的梦想。

在照片里面的7个人里面,有2个已经离开了人世。而剩下的人中,一个重听、一个患有癌症、三个有心脏病,而且每个都患有退化性关节炎...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下定决心骑摩托车进行环岛旅行。

在漫长的6个月的准备过程中,他们拔掉了吊针,丢掉拐杖,扔掉药丸,积极锻炼身体,考取摩托车驾照...最终穿上帅气的机车装,带上两位故去老友的照片,毅然跨上摩托车,踏上了环岛的旅程...

最后5个老人来到年轻时候合影的海边,举着故去朋友的遗像,面朝大海,就像年轻时一样。依然是这7个人,依然是这片海,没有丝毫物是人非的感伤,只有梦想实现后的豪情万丈。

故事中主人公平衡的生活被打破,他为了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一次次努力,并且最终达成了目标,而且这个目标的意义,一定会超过他最初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麦基对于一个好故事的基本定义,冲突颠覆生活,有了这个核心,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好故事的基础。

但是,仅仅是好故事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升级成一个能赚钱的营销故事。具体怎么升级,麦基在书里给了很多技巧,这些技巧归纳成三个要领,分别是共鸣感、反转、意犹未尽。

共鸣感的意思是,让观看故事的人把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必须要让目标消费者意识到他和主角之间有共同之处,最好让消费者觉得故事里的角色和我是同一类人,所以他需要的东西,一定也是我需要的。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的,就是化妆品广告,几乎所有化妆品广告中的主角,在一出场时就已经很漂亮了,即使不用化妆品,她们也足够美,而用了化妆品之后就会美得夸张,就像被 PS 过一样。


之所以会有这种角色设定,就是因为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都认为自己长得还不错,只是缺少一款合适的化妆品而已。要按照消费者想象中的自己来塑造角色,不要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来塑造角色。

第二个叫做反转。麦基认为,在故事营销上,再正面的故事也需要从负面的设定开始。比如运动功能饮料的广告,我们会看到,开篇往往是一个神色疲惫、精神萎靡的人,但喝完饮料之后,他会变得精力旺盛,充满冒险精神。这种转变就是一个把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的过程,而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你要推销的商品。


负能量引导的本质,就是抓住消费者需求的痛点,然后从这个痛点切入故事。

第三个叫做意犹未尽。我们一直都认为,故事的结尾必须要让人心满意足,否则就变成了挖坑,但麦基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就需要挖坑,消费者在故事的结尾一定不会得到满足,只有他们看完故事并且亲自购买了商品之后,才会得到满足。

这是营销故事的最高境界,要给故事设置一个半开放性的结尾,也就是,你明明知道故事的结局一定会这样,但广告里就是不给你演出来,这个结尾一定要让观众自己去亲身体验。

有一个典型案例,“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广告主角是一位精英男士,随着他开启酒瓶,一位婀娜的女士走到身边,暧昧地一笑。尽管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一定是一场浪漫的邂逅,但广告偏偏到此打住。

这时,很多消费者都会觉得这个故事没讲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想去亲身体会这个故事的结局,于是,大家纷纷去买这款酒,期待着开启的那一刻好事自然来。这就是营销故事的第三个要领,意犹未尽,也就是为故事留下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尾,推着观众去购买产品,亲自给这个故事画上句号。

-03-
什么算是好故事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评价这是不是一个好故事?

可口可乐的广告一直被大众认为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温暖、有爱、和谐、大爱…的创意广告。

可口可乐全球数字营销经理Ashley说,可口可乐处理任何内容,其步骤如同记者在投稿前,一定会自我审核,她提出了几个面向可供参考:

1.读者为什么要看?看完了会不会让人有迫不及待想与家人、朋友分享的冲动?

2.素材够不够新,有没有惊喜感?现在很多文章只要看开头便能猜到结尾,够怪、够引人注目的往往会更受欢迎。


3.诉诸普世情感 (universal appeal)。向来强调“快乐”的可口可乐,试图翻转看待快乐的视角,跳出个人、家庭层次,延伸到社会、国家更大的面向。

例如,在互不往来长达60年的印度、巴基斯坦发起“Small World Machine﹣Bring India & Pakistan Together”计划,让两地人们透过实时视频,隔着银幕完成击掌、跳舞或共同画一个和平符号等动作,在快乐的氛围中重新认识彼此,拾回友谊,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的,“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地不同!”Ashley表示,一般内容在可口可乐新的官网“JOUNRNEY”上,平均点赞或分享数约在1千次,但这一则内容高达8千次,创下有史以来记录。

作者:赵波 | 新经销创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