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廿一史弹词-註》 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20-10-18

视履堂刻本

根据社会上、网络论坛间,对历史问题、古籍善本认知上的偏见,有色地去解读、理解,及产生各类猜测、误解、成为不笃之词。也有人在无佐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借题发挥,写文章进行发表...... 这样一来,偏见、误解、一知半解的不笃之词,就会无形间在社会上传递、渲染,这种以讹传讹的扩散方式,危害性很大!说不定,还会殃及无辜、祸害他人。面对这种让人忧虑的社会现象,力求扶正是当务之急!只有杜绝那些只赚眼球(点击率),不顾结果人的不实之词(言论)和文章,防止这种现象自由泛滥,就得道清历史本来面目,来一个正本清源。

这类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说穿了,就是有那么几个人,用不实之词一知半解进行招摇(说诈骗也不过分),已求达到一鸣惊人,早日出人徒弟。这种不讲方法只求结果的手法,就是革命就是抢夺,是一夜(致富),成名得利的思想在作怪!可怕的是,当下这种社会思潮,大有人在,还一发不可收拾的泛滥之势。

下面仅针对明朝末年以来,用修公(杨慎)所著《十缎锦词话》,出现的各类版本,例:《十段锦词话》《廿一史弹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等),为何因随岁月而散轶(散失),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版- 成都用修公(杨慎)编著,汉阳人禹木公(张三异)增定,别麓公(张仲璜)註后付梓的《廿一史弹词·註》确一枝独秀,能与世长存。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事物总是向着尽善尽美去发展,时代同样需求完美、完善的洁美无暇,弹词这种说唱类的曲艺,也会在格调、韵味、平仄上得以升华。世间总是野(史)不压正(史),这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是砥砺前行的原始动力。

自1710年《廿一史弹词·註》刊行问世以来,横亙228年绵绵不断,曾多次异地易版,人们热爱的程度,可想而知。现已知,最近大量组织发行是在民国二十七年(1928年),由中华书局所印行。其后在国内,陆续还有少量的复印版(线装版和印刷版),在民间私下流传。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初一日,云贵总督李侍尧,奏繳二十五種禁书中,就有:“杨慎著的弹词”、“张三异续弹词”兩種。奇怪的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汉阳张氏“资善堂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單魚尾,白口,其版本式样,与雍正五年版本同,是在雍正版本基礎上增加新序,重新付梓。可见,当年北方地区,要相应松懈一些。

这样看来,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对暂时的,·陈继儒《小窗幽记》有这样一句话印象颇深:“世人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其意:“世人出现的各类失误,多是在交易应酬的时候发生。世人所受到指责,多是出于关心和爱护的缘故;世人左右犯难,都是出于贪婪所在。”本着陈公所叙的待人接物处事方法,抱着“适时可发,抜苗不长”及“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的为人态度,遵照的事物的发展规律,豁达、开朗、宽厚待人,妥善对待他人的指责和批评,才能在今后学习道路上,继续稳步前进。

这里要说的是,横亙228年《廿一史弹词·註》的流传史,说明,只有人们喜闻乐见,富有极强的生命力的作品,才会在不同时期多次异地再版。由此看来,只有贴近生活,日益提高的艺术品味的作品,才能翘首文林书海,这与更富弹词格调、韵味、平仄,及作品的升华分不开的。要想说清这问题,就不得从不说说弹词的演绎。

弹词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类别的一种,也叫南词,与北方的鼓词不一。弹词流行于中国南方一带,其表演方式:用琵琶、三弦伴奏的演唱,是一种说唱类的文学。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宋代陶真是中国说唱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员,元明之后的弹词、鼓词,皆渊源于它。有人说弹词源于金代或明朝中叶;不管怎么说,弹词到了清代已极为普片和繁荣,清代的弹词,已使讲唱文学达到很高成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已是有目共睹。是当年曲艺(界)作品最多的一种文唱形式。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别称《西厢记搊弹词》)。虽然“搊弹词”(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起源于北宋。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现存作品只有全本的金·董解元作《西厢记》和两个残本金 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 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搊弹词”与后来所说弹词不是一回事,也有人说它,那是当年能看到一种,近似弹词的演奏方法。但同样作为说唱的文学形式,两者还是有相似和相关联的。

弹词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衬字:指歌词中为韵律优美或歌唱需要,而增加的没有实义的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场篇,相当于话本中之入话部分,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通俗易懂浅显,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方言)之分。其方言以吴语(江浙话)为多,另外像广东的木鱼书,则杂入广东方言。弹词的篇幅往往很大,如《榴花梦》竟达三百六十卷、约五百万字。内容通行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大多很浅显易懂。在某种意义上,弹词可以说是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

据明·臧懋循(1550—1620)《负苞堂文集》记载,元朝末年,弹词就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的了。现在流行的弹词,表演者大都是一人至三四人,有说有唱或只唱不说。乐器多数以三弦、琵琶或月琴为主,以自弹自唱,坐唱等形式。臧懋循在《弹词小序》中称:元末杨维桢避乱吴中时曾作《仙游》、《梦游》、《侠游》、《冥游》弹词四种,惜皆散佚。今所传弹词作品多为清中叶以来的作品,数量甚夥,以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一书所收最为详备。只看,当年田汝成演奏的《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记杭州人八月观钱塘大潮》,就知当年弹词的感召力,在茶馆等场所边弹边说边唱(演奏),绘声绘色地描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下面这段十八个字简洁而精彩地描述,就能感受当年热闹至极惟妙惟肖的火热场面:“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

弹词作品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年间,那时已具相当规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杨慎《二十一史弹词》,梁辰鱼《江东二十一史弹词》、陈忱《续二十一史弹词》,据说近代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曾得到《白蛇传》弹词,是明·崇祯年间抄本(见《中国俗文学史》)实为难得。

弹词发展到清朝,已逐步走向了鼎盛时期,那时的作品就更多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沈德潜《万历野获编》(记万历时北京朱国臣“蓄二瞽妹,教以弹词,博金钱”之事。)杨慎原著、(张)禹木公增定、(张)别麓註《廿一史弹词·註》、满族文学家康所《儿女英雄传》、仅胡士莹编《弹词宝卷书目》就收入弹词书目达四百多种(篇)。

观看“弹词”著作,是件老少皆宜惬意之事,不光其中内含丰富,还回味悠久。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有这样一段记载:“沧州瞽者刘君瑞,尝以弦索来往余家,言其偶有林姓者,一日薄暮,有人登门来唤曰:‘某官舟泊河干,闻汝善弹词,邀往一试,当有厚赉(赐予、赠送)......’”真可谓:此文通俗易懂,喜文乐见耐看。

其实弹词的开场篇提高,也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同样用于演唱者定场、试音,随着听书人的增多众口难调之势,人们对对弹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说书人也希望开场白逐步引人入胜,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起到酒香不怕巷子深之功效。这就有了更新的迫切需求,要求作者的创作水平也要不断攀升和提高。

拿《廿一史弹词·註》来说,其作品四册十二段之开场白,那是精彩分层,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其风格、韵味、平仄同出一辙,大有一气呵成之势。

*第一段  总说 西江月: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第二段 说三代 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裏听。  

    *第三段 说秦汉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十段 说元史 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翻云覆雨数兴亡,回首一般模样。清景好天良夜,赏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细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第十一段(《明纪己弹词·注·卷之上》(张)禹木公新增)古往今来岁月,龙争虎鬬江山。琵琶一曲世千年,瞬息兴亡过眼。昨日才收残本,今朝重理新编。较前更觉话绵缠,添出许多公案。西江月。  

   再看紧接部分的“诗曰”同样属于开场白,前后韵味风格气魄就迥然不同了(与明史部分):

*第一段 总说 西江月  诗曰:“为爱青山日倚楼,白云红树两悠悠。秋鸿社燕催人老,野草闲花遍地愁。野草闲花遍地愁,龙争虎斗几时休。举头吴越齐秦楚,回首梁唐晋汉周。概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邱。八旬罢谈诗少卖,且将今古事评论.……”

*第十一段  明纪弹词註卷之上  诗曰:“十段新词弹已过,一回含泪一回歌。孤臣写尽凄凉恨,生后凄凉恨尚多。重理新词谈甚文,故明一代事纷纭。开基圣主知艰苦,蒙业嗣君乐太平。宠任权珰操政柄,从横鹰犬擅成灵。九重惟服神仙乐,百尔徒争门户名。锻炼摧残元气伤,饥寒驱逐盗氛横。村村血溅中原上,处处山堆白骨尘。光禄不能留笔补,东施犹可效心颦。话原通纪分贤否,论采付书判假真。白叟谈来如见惯,黄童听道是新闻。明朝二百年间事,话到煤山不忍听。”

禹木公于康熙十三年(甲寅)长治月(1674年5月)在杭州西泠客舍撰《廿一史弹词·註·序》中坦诚写道:“倘后之读史者不为昭揭(显扬),而使珠玉沉埋,謂非表彰者之责呼。幸秀水诸公什袭家笥(指私家所藏),用光剞劂庶不负作者苦心,并可为读史者之津梁矣……”其话明显告知读者:用修杨先生所著《十段锦词话》(《廿一史弹词》原著)版本凌乱流传以久,大有失传之险,所幸秀水诸公不断地挖掘,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能深刻体会到,近几百年来,人们为了寻觅原创的艰辛、挖掘民间散落记忆的艰难过程。

现已知道或见到的古版本有:①万历版张复五刊行《陈眉公正廿一史弹词》,其书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孤本)、②万历年间,四川内江阴武卿刻本《十段锦词话》、③天启年间刊行《历代史略十段锦词》、④古禾(嘉兴)王启隆、李延氏增定的崇祯版《重刻增定廿一史弹词》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謂之蜀本)、⑤清·李清正误本二卷著录《史略词话正误》(其版泯灭),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廿一史弹词原本》,(同郡孙国昭曾为其补刻)、⑥武进谢兰生、厚庵校,永兴王锡龄、肃篁刊行,书后有谢兰生的跋,著名《历史备词话览要》(此书仅滇南一带)、⑦程仲轶《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朱墨套印二卷《明西蜀杨用修撰》、⑧海虞(常熟)孙德、武畏侯《廿一史弹词辑注》十卷十行二十字,黑口左右双边(复刻崇祯版)、⑨汉阳张禹木增定补註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视履堂刻板《廿一史弹词·註》,其凡例言:“维杨董昭侯旧刻本,前有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古吴(苏州)人宋凤翔1所撰的旧序,及康熙甲寅(1674年)禹木公自序、明纪弹词序、别麓公弹词註序、别麓公弹词註凡例。”现仅传此版影印件,或民国二十七年中华书局印行《廿一史弹词·註》

    别麓公(张仲璜)在《廿一史弹词··弹词註凡例>》中写道:“弹词一书,义宗经传,词类风骚,自开劈以来,流传世代。君臣贤否,国运短长,在数十页内洵读史便捷法门也。为杨董昭侯旧有刊本,桐川陈上仪,秀水王季延、朱癸石更加订正重镌行世。”认征禹木公:“大有失传之险顾虑”,别麓公的序中,将寻觅挖掘人名举例告知,留存在内以告后人。从上面介绍已知道,能找到的各类版本中看,也充分认证了这一点。

宋凤翔撰《廿一史弹词旧序》:“世传用修(杨慎)戌滇(在云南永昌),常付胡粉(搽胭脂类抹脸之物),支发为两角髻(道人发型),行歌市中(在大街上演唱)。余窃疑之,谓贤达何放废?如是及得用修《廿一史弹词》,喟然叹曰:‘用修行吟自废,岂无意欤,夫世之删史者,不过节约其文与事。备劝戒,便观览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声歌,继之序说。’杂以俚语街谈,隐括参差,自然成韵,似正似谐,似俗似雅,似近似远,其意岂徒以自广已哉,盖古今之须臾,悲兴亡之倏忽(突然),而横目之民,悠悠以难悟也......”宋凤翔在序中刻画出一位生不逢时的用修(杨慎),在永昌街头近似癫狂地演唱时的情景。以及自己心中的那种疑惑,和逐渐领悟体谅过程。用修当年所处的环境万分恶劣,大智若愚的,用瞒天过海之术,采取近似癫狂求生技能,才可在严密监控下抒发情感,呼吁朝廷对自己的不公,多舛命运的坎坷,和砥砺前行的经历。让自己所撰的《十段锦词话》通过自己的演唱在民间继续流传,而不至于珠玉沉埋。

别麓公(张仲璜)在《弹词註凡例》:“是书将迁固,以后宋濂王祎以前汗牛之史(大量的史册,牛都托运不动)缩为一册,而浩博之才,更於正史外,无书不供采取。今遵廿一史逐词细註,其正史所无,亦必於引用诸书,考核根据确有载籍出处者,方敢入註......”可见註解之严谨。他还说道:“本词每行三句,句共十字,有十字一事者,有三句分三事者,有一句兼二三事者,语有根原,字非泛设,註亦事事详译,不敢忽略一字。词分十段,一总说,二三代,三秦汉,四三分两晋,五南北,六五胡,七隋唐,八后五代十一国,九宋辽金夏,十元史。如某段说某朝,先於是段词前总说,是朝世次共享国若干年。”

从上面三位贤者所作的序,和凡例中可以看到,《廿一史弹词·註》在用修公(杨慎)《十缎锦词话》《廿一史弹词》原著的基础上,根据正史、民间所收集到有佐证的资料和江浙苏州一带文人墨客、听众对弹词要求,在完善《廿一史弹词·註》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增补、修减、注解等工作,使其尽善尽美。呕心沥血三十五年的辛勤耕耘,造就《廿一史弹词·註》这部历史史诗的空前辉煌。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廿一史弹词·註》。

雍正五年树玉堂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