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五律《喜达行在所三首》读记

 小河西 2020-10-18

杜甫五律《喜达行在所三首》读记

(小河西)

喜达行在所三首(自京窜至凤翔)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五月十六日,肃宗拜杜甫为左拾遗。这组诗作于杜甫初至凤翔时。

行在所:指天子所在处。【《独断》(汉-蔡邕):“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肃宗继位后的“行在所”有:

灵武(两个多月)。《旧唐书-肃宗纪》至德元载:“七月辛丑(初九),上至灵武。甲子在灵武城南楼即位,是为肃宗”。

彭原(四个多月)。《新唐书-肃宗纪》至德元载十月:“癸未(初三),次彭原郡”。

凤翔(八个多月)。《新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二月:“戊子(初十)次于凤翔。”至德二载“九月癸卯(二十八日),复京师。”《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十月:“癸亥(十九日),上自凤翔还京。”

至德二载(757)一月,安禄山被其子杀,叛军内部已乱。二月,肃宗行在移至凤翔。此时形势依然严峻。【《资治通鉴》至德二载:“(二月)贼游兵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凤翔大骇,戒严。”】但总体而言,安禄山死是一个标志,官军逐步转入主动。杜甫潜出长安“窜”至凤翔,需徒步近两百公里,要越过两军对峙区。这次“窜”行难度不小,但实践证明,杜甫这次选择是正确的。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岐阳:凤翔在岐山之南。【《元和郡县图志》卷2:“凤翔府,岐州。扶风四辅。…隋开皇元年,与州城内置岐阳宫,岐州移于今理。…至德元年改为凤翔郡,乾元元年改为凤翔府。…岐山县,次畿。西至府五十里。…岐阳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里。”

却回:回转。唐人习语。“却”字有加重语气作用。《热》(杜甫):“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舍弟观归蓝田…》(杜甫):“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

眼穿:望眼欲穿。《寄岳州贾司马…》(杜甫):“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寒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同可使如死灰乎。”《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秋日荆南述怀》(杜甫):“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雾树:烟雾迷蒙的树;茂密的树。与“烟树”相近。《从登香炉峰》(南朝宋-鲍照):“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水调歌头》(元-白朴):“疏云黯雾树,秋潦净寒潭。”

连山:连绵起伏的山。指太白山和武功山。《临高台》(梁-沈约):“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大意:记得当时期盼西边的凤翔传来信息,却没一个人返回。每当夕阳西下总是望眼欲穿,绝望到心如寒灰。烟雾迷蒙的树为俺前行引路,越过连绵的山眼前顿开。亲友们惊讶俺又老又瘦,说俺历尽艰难从贼营逃来。

诗意串述:首章写“窜”行过程。首联写窜行原因。一直等凤翔消息,但官军迟迟没打过来。(如等官军打到长安再找肃宗,可能找不到门。中二联写窜行途中。路上要好几天,既有被贼军抓的危险,或许路上还有猛兽啥的。每到天黑,“心死著寒灰”,绝望到极点。但顺着茂密的树,翻越崎岖的山,眼前豁然一亮:行在所到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在途中为乱兵发现,也没迷失方向饿死山中,杜甫这次冒险成功了。末联是“所亲”们的话:看您又老又瘦,辛苦了。杜甫在《述怀》中说,到了凤翔,自己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感人至深。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管乐器。《悲愤》(汉-蔡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晋书-刘琨传》:“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xū-xī),有怀土之切。”

汉苑:以汉比唐。此代指长安。

间:间隙。间道:指偏僻或抄近的小道。(杜甫“窜凤翔”走的是僻路小道,两军对峙间隙中。)《史记-楚世家》:“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后出塞》(杜甫):“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司隶:司隶校尉。《北堂书钞-设官部》卷61:“《汉旧仪》云:司隶校尉,武帝初置。”这个官负责纠察、弹劾中央百官。《诗》(汉-应璩):“司隶鹰扬吏,爪牙徒擢(zhuó)空。”

司隶章:《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淮阳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后用以喻帝室中兴。《始出尚书省》(齐-谢朓):“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

南阳气:典“南阳佳气”。《后汉书-光武帝纪》:“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起兵还舂陵,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初,道士西门君惠、李守等亦云刘秀当为天子。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时龙而御天哉!”《哀王孙》(杜甫):“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大意:黄昏的胡笳声令人愁思,陷贼的长安满目凄凉之春。活着回来是今天之事,间隙中窜行时只是“暂时”之人。初步看到了大唐中兴的端倪,如同光武中兴的佳气已新。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翻倒过来,禁不住失声呜咽泪水沾巾。

诗意串述:中章补写感受。首联写在长安的感受。听到贼军“胡笳”之声,看到长安凄凉之春,杜甫是痛苦的。他曾潜行曲江“吞声哭”(见《哀江头》)。次联补写途中感受。前面说“心死著寒灰”,此言“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意思差不多。重复也是一种强调。杜甫在途中特别是途中的几个晚上的恐惧绝望的心里感受,相信是终身不会忘的。三联歌功颂德。相信是杜甫的心里话。杜甫希望肃宗是一代明君是中兴之主。末联喜极而泣。杜甫这个拾遗职务来之不易。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太白:太白山。因山顶终年积雪,故称太白。为秦岭山脉主峰,海拔3767米。《登太白山》(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武功:武功山。亦称西太白,海拔3475米。《水经注-渭水》:“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时武功为两军对垒前线。参见《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五月及闰八月有关记载。

千官:泛言文武群臣。《荀子-正论》:“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紫宸殿退朝口号》(杜甫):“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苏:《小尔雅-广名》:“死而复生谓之苏。”《次韵顺法师十三间楼避暑》(宋-陈师道):“窗暗时时雨,门开处处山。心苏解衣后,愁破立谈间。”

七校:七校尉。泛指武官。《汉书-刑法志》:“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颜师古注:“晋灼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bēn),凡八校尉。胡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信安王幕府》(唐-高适):“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借指国家。《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檀(tán)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中兴:指国家转衰为盛。《烝民序》(诗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送郑十八虔贬台州》(杜甫):“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大意:如俺死在间道上谁报信?到了行在俺才始自怜。路途上瞻望太白山白雪,高兴地途径高耸武功山。安静地置身朝班千官中,身心复苏在官军将士前。看大唐社稷之今朝,可新列为大唐中兴年。

诗意串述:末章还是补写感受,重点是现在的感受。首联说假设当时死在半道上有谁知呢,现在想想后怕。次联“太白雪”、“武功天”皆途中所见,但显然有别的意思。杜甫“瞻”和“遇”的是肃宗。杜甫经历九死一生。但毕竟“一生”了。而且实现了自己长安多年没实现的愿望。现在自己已经身心平静地站在“千官里”和“七校前”。末联写的是此时心中最大的感受,那就是大唐要中兴了。俺有可能或俺一定能在中兴之主的领导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