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默 || 从“莫言获诺奖”到“哪里,哪里”

 文鉴君 2020-10-19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程默,本名程振华,1969年9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初中毕业。曾执教12年,执教期间自修汉语言文学大专毕业,现于一家企业上班。已在全国60余家报纸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多次获得征文奖项,多篇(首)作品入选作品集,有作品被选入中考模拟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著有电子版长篇小说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诗歌集各一部,已出版散文集《幸福在路上》《行走的意蕴》。

从“莫言获诺奖”

到“哪里,哪里” 

2012年10月11日晚,中国读者获知,“写下丰富作品”的中国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的特色,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打破中国作家获“诺奖”零的突破,跻身亚洲第五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得主,着实令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亢奋。


“诺奖”颁发已经超过百年时间了,同许多中国读者一样,笔者曾一度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中国籍作家很遥远。而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读者没有预料到的——这种预料,指的是水到渠成的思想准备。


笔者只是一名草根作者,单就腹中的那点文学基础和素养,无法“纵观”且“权威”地罗列中华文学的意识形态,包括自然观、文学观、政治观、价值观、文明观,还有文学史观、文学发生论、方法论、本质论、美学等,它们都和西方文学有着较大差异。


就创作观念而言,“两为方向”、“双百方针”,“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邓小平语),这些“标准”都无可非议,但它们只提出了写什么和为谁写的标准,并没有要求怎么去写。所以,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众多作家就会趋向现实主义,趋向普通老百姓阅读层次上的认可。


随着近些年来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大量国外优秀作品被译成中文并涌入国内文化市场,国外作家的优秀成果包括创作经验与方法,如“新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历史新感觉”等等,被广大中国作家吸收、采纳并借鉴,从而创作出了为数可观、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从这种层面上说,莫言是他们的追随者、模仿者和传承者。


在此之前,莫言的作品虽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但我和众多读者一样,只熟知一部,那便是被张艺谋搬上银幕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被描绘成一个辽阔炫丽的空间粗野的、民俗的一面,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可贵的是,作品在“抗日”的大背景下,那种内蕴在华夏子民骨子里的爱国情结在故事中得以高扬、彰显。这是作品风格的大胆新奇,也是对“母土”的深度挖掘,或者说是“接地气”。这些文化元素、民间元素自觉地融入文学作品,就不可避免地注入了“地方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开始颁奖,一直延续至今(除去中间几年因战争未颁奖),纵观诺奖得主,不难发现,有数位作家以故乡的弹丸之地,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


譬如1949年诺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立了“约克纳帕塔法县”;1982年诺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立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1993年诺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她把南方地区的黑人奴隶追求自由的过程写得惊天动地。


莫言“扎根母土”,因此创立了“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中,莫言勤奋耕耘,写出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从“高密东北乡”中的数百个父老乡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生命,是激情,是力量。他们浪漫,追求爱情,但同时也充满悲悯与同情。


文学作品中闪射出的崇高的、正直的一面,正是人类亘古以来普遍推崇的伟大价值的所在。诺贝尔文学奖只是熟稔西方文学话语模式的一个标准,但它不是文学的唯一标准。莫言获得此项奖项说明:中国文学在西方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诗人,会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行列。


莫言获奖,与奥运会上的许海峰、刘翔、孙杨等人一样,都为中华民族在特定领域打破了零的记录,他们是这和平时期的英雄,受到崇拜,情在理中。


所幸的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文学界没有引起“将肯定夸大化”的非理性的崇拜。若是出现一切媒体奔着冠军而去的场面,那么这种崇拜带来的只会是间接地伤害,更能深深地刺痛众多优秀作家、诗人们的心。


莫言获奖后,《北京文学》杂志率先推出了“寻找文学的意义”征文,相信有众多的写作者会投入到了那场讨论中。

“莫言热”之后,笔者比较投入地读了几部他的作品,不敢妄言它们怎样完美,但单篇作品在内容的选择、文本的叙述方式,以及内在精神气质的挖掘与剖析上,都与国外某些著名作品保持了同一性。而这,正是莫言作品能进入诺贝尔奖评委的视线并最终问鼎该奖的关键。


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但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种。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这两位日本作家,却能流利地用英语写作,欧美等发达国家能有众多作家获得此项奖项,自然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中国作家绝大多数用汉语写作,因此,笔者想说,更加妥帖地将国内众多优秀作家的作品能够传神达意地译成国外语言,让外国读者接受,依旧任重而道远——因为,中国的成语包括作品中引用的历史典故,难以直接译出,尤其是成语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口语、俗语、俚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