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着老师的面,孩子说“那幅画真丑”,我真的好尴尬......

 昵称44943940 2020-10-19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你好,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文/元妈

前不久,带儿子去画室画画,在等待期间,就听一个小女孩指着墙上的一幅画大声说:“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

女孩妈妈大约是有点尴尬,赶紧拉拉小女孩的手,低头说:“这样评价别人的画是很不礼貌的。”

而这时,站在旁边介绍画室的老师却蹲下来回应:“在这儿,你不用非得画好看的画,你可以按照你的心意,画各种奇奇怪怪的画。”

听到这话,就看见那个小女孩自顾自地乐了,露出两排不太整齐的小白牙。

我的心被触动了一下,哦,原来女孩真正想问的是这个问题:“在这里如果画不好会怎样?”

妈妈会着急回答女儿字面的意思,但老师却倾听到了她的真实想法,并给出了想要的回应,孩子也获得了更多安全感。

瞧,被“看见”的孩子有多幸福。

可怎么才算“看见”呢?
 
上次在和大家分享《直男老公理解“共情”》的文章下,就有不少妈妈提问:
 
“那气球走了到底该怎么跟孩子说?“
“孩子动不动就哭怎么办?“
“孩子总是爱发脾气我怎么做?“
 
好像大家都很迫切想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但后来我发现,那些处于情绪困扰中的娃,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在跟我们求助。
 
  • 比如他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的时候,可能他只是和某个小朋友闹了别扭,但我们却着急地告诉他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上学;

 
  • 比如他说“我不想练钢琴”的时候,可能他只是希望先看一本新买的绘本,但我们却有板有眼地告诉他必须坚持才是胜利。

 
  • 比如他说“我想看电视”的时候,可能他只是有点孤单没人陪,但我们却只能回应他眼睛容易会近视。

 

所以,“看见”孩子这句话背后那个隐藏的“求助信息”,就特别有必要。那怎么才能知道娃心里到底在想啥,怎么“共情”到娃呢?
 
PET里提到了一个帮我们“看见”孩子的工具——“积极倾听”。如果把孩子的真实想法比喻成一颗洋葱心,那么“积极倾听”就是这样一个帮我们剥洋葱的工具。
 

那我们到底可以怎么做呢?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有关情绪的动画《头脑特工队》。
 
其中有一段,Bing Bong眼看着他最喜欢的火箭车被清理车推进记忆垃圾场,他追不及,整个人沮丧地瘫坐在地上。


于是Joy赶忙来到Bing Bong身边,她先是用了安慰、鼓励的方法:一切会好起来的。


后来,她又试图挠痒痒、做鬼脸来转移Bing Bong的注意力。


甚至后来,她又提出新的建议:玩个有趣的游戏。


可Bing Bong看起来好像更难过了,他连话都不想说了。
 
这时候Sad慢慢地来到了Bing Bong身边,她说: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火箭车,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听了这话,Bing Bong似乎有了点开口的意愿: 


这时候,Sad给了正面回应“你们有过很棒的冒险”,于是Bing Bong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说起了他和茉莉的故事。
 

此时,Sad也不多说,就耐心听着。她有时看着他,拍拍他,回应“是的,是的。”

于是,Bing Bong突然转身,抱着Sad大哭起来,而Sad也接住了他,给他温暖的怀抱。
 

很快,Bing Bong擦擦眼泪,说“我好多了


他重新站起来,带劲儿地为大家指引火车站的方向。
 
Joy惊讶于Bing Bong的改变,Sad却回答:她也不知道,但她只是听到那些感觉很伤心……


为什么安慰、建议,甚至鼓励或者转移注意力都不太好用呢?
 
过去我们总觉得消除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克制、忘掉或者摆脱
 
但其实,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的时候,他才愿意敞开自己,把那些真实的困扰都说出来。也是这样,那些消极的负面情绪才可能被治愈
 
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看见,更需要自由地流动。Sad所用的方式,其实就是共情式的积极倾听,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 描述那些令Bing Bong 伤心的事情或行为
  • 说出Bing Bong的真实感受,并认可它们
 
如果有什么可以更明晰的句式,那就是:
 
  • 听/看起来,(行为或事件)让你很(难过、生气等情绪)

 

比如:

  • 他们拿走了你最心爱的火箭,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这真令人遗憾。

  • 你很珍视那些火箭,因为你和莱莉之间有很棒的冒险,这些听起来都特别棒!

 
Sad感同身受着他的悲伤,他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只有“共情”和“跟随”:
 
  • 不评价——意味着不随意贴标签;

  • 不建议——意味着不否定对方的感受;

  • 不嘲讽——允许对方的情绪自由流动。




 
这就是积极倾听的精髓,也是共情的精髓。
 

为什么积极倾听会有这样的效能呢?
 
因为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尊重和信任。
 
我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可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相信孩子有能力,他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一点看起来好像不难,但其实特别容易掉坑,因为我们太容易情不自禁地把孩子的问题揽上身。
 
早先有一次,儿子从楼下气呼呼地跑回来,说起楼下有个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不遵守规则,他很生气。
 
而我当然是认可他的愤怒了,但我又忍不住担心他之后再遇上这样的事儿,于是禁不住唠叨:你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小朋友没遵守规则你就能推他吗?

 
结果儿子本来气都消了,后来直接跟我表达,“我现在不想说了,我都有点烦了。”
 
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在倾听的时候,又跟他扔了“绊脚石”。
 
这些反问也好,担心也罢,背后的隐藏信息都是:我不相信你有能力处理好这些问题。
 
最好的做法,其实是我可以在平时,找一个好时机,跟他言传身教地分享我的价值观,而不是在他情绪激动地时候,质问他有没有犯错?
 
关心则乱的背后,都是我们把孩子的“问题”揽成了“我们的问题”:“我得帮孩子解决,我得确保他按我的方法办事,这才是最稳妥的。”
 
而这同时,又忽略了这样的真相:孩子是真的在跟我求助解决问题?还是他现在只是情绪困扰了?
 

就像小象Bing Bong已经知道没人能把丢掉的火箭再拉回来,孩子也不是只在疑惑“该怎么让他遵守规则”,有时候,他只是需要我们的“倾听”,需要我们的认可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觉得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法,我能做的其实只有尊重和信任。
 
我们常说,怎么培养娃的自信心?其实,生活中每次的情绪困扰,都是给孩子的锻炼机会。它能带来的除了自信心,还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不久,我的老师分享了一个她和自己8岁儿子的故事。
 
正开车的时候,儿子在后座叹了一口气:唉,今天我正在画黑板报的时候,我们同学张xx撞了我一下,差点把我撞到。
 
她心里当时咯噔一下,不免有点担心:孩子不会在学校里被欺负吧?她是不是得去学校跟老师谈谈。
 
但她还是忍住了这些话,应了一声:哦,撞到了你了呀,那是有点让人生气。(描述行为+感受)
 
儿子点点头,说:是呀,我也很生气,但我还有点懵。

她也点头认可:嗯,你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撞你?(进一步描述孩子的感觉)
 
儿子托着下巴说:没错,他为啥撞我啊,明儿上学我得去问问他。(孩子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法)
 

第二天,儿子再上车,看起来心情不错,他说:
 
“妈,你知道昨儿是咋回事嘛?嗨,上次他撞我,是因为之前我不小心撞过他,他还以为我是故意的。后来我跟他道了个歉,他也跟我道了歉,我俩又和好了。”
 
看着儿子开心的样子,她也特高兴,想想多亏了当时的积极倾听,不仅避免了把事情搞麻烦,还帮助孩子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人本主义之父卡尔·罗杰斯曾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看,这就是倾听的力量。

希望我们能长出这样一双倾听的耳朵,而我们孩子能拥有这份被倾听的幸运。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准讲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花时间·说



大家知道,我原本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后来为了精进,又读了美国的研究生,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九月开始,我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始实习了。系统学习之后,自己的想法、方法都在进步。

在我每周接触的大量案例中,无论来访者的主诉是什么,都会或多或少谈到成长历程,以及在原生家庭中承受的伤痛。就在上周,我有个客户在电话里崩溃大哭:'老师,为什么我家里人说话不能像你这样?为什么他们总是用伤害我的方式说话?”

这样的话特别常见。咨询师为什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我并不觉得,我们有什么话术。其实最基础的,就是倾听,有共情地倾听,然后去如实地反馈来访者的感受。

我经常想,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能够从小这样去「听」他们,这样去和他们「说」,孩子的体验会有多么不同呢?他们的幸福指数会不会大大提高,长大成人后心理会更加健康,和我们的关系更加好呢?

我相信,大家心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不是吗?对我们来说只是小小改变听和说的方法,但对孩子来说是受益一生的。值得啊!🌹

—End—

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慢成长是我和吉吉的原创亲子号
致力于为妈妈们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
加我的私人微信,可看更多带娃日常和福利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花时间和吉吉用心写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