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英文孩子没反应,你确信孩子真的没听懂?

 星际之旅 2020-10-19

2018年9月

04

星期二

Wendy老师在英国求学5年、回国入行10年,经常在各种讲座和培训中给家长朋友们和业内小伙伴进行答疑和解惑。

答疑嘛,就是回答问题,比如儿童学英语,新概念到底该不该学?今天的这个属于解惑,“惑”在于“全英文孩子没反应”。今天就这个“困惑”给你详细分析一下。

当然,如果你有其它问题,随时留言给我,咱们一起探讨。

长按二维码

关注Wendy老师

Part

1

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全英文浸入式的方式已经倡导了10年有余。首先,咱们定义一下这个所谓的“全英文”可能包括以下几种场景:

▶ 给孩子报了线上或线下的英语班,全英文授课

▶ 家庭场景中,你跟孩子进行全英文游戏

▶ 家庭场景中,你给孩子读英文原版分级读物和绘本

无论是哪一种场景,我要问你的问题是,全英文孩子没反应,你确信孩子真的没听懂?

Part

2

对语言的反馈形式

不是1种,是4种

我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对于听懂的理解,简单地停留在一种方式上,就是孩子能够用语言去回应(专业一点的表述叫“反馈”)。比如,外教老师如果跟你家孩子说了一句,Amber, do you like this toy? 你觉得只有孩子用英语回应,yes, I do. 或者yes, I like it. 才叫做听懂。

但是,人类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回应,并不仅仅只有语言反馈这一种形式。换句话说,这种反馈形式不一定是语言,而是包括以下4种:

▶ 用表情反馈

这种反馈方式往往出现在孩子学习某种语言的初期阶段。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输入积累之后,孩子开始熟悉某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而且能够将一部分的音和意思对应起来。这时,由于输入积累还在持续,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Ta能够明白别人在说什么,但是还不太会用语言进行反馈,那么这种反馈很可能是用表情来表达的。

比如,外教老师跟孩子说Hi, Amber, how are you today? 或者Hi, Amber, your look really pretty today! 此时孩子并没有用英语直接进行回应说,I am fine, thank you. 或者就第二句话回应说,really? Thank you. 但是孩子可能会露出微笑——这个微笑很大程度上是接收了外教发出的语言信息,而且能够理解语言承载的意思(问候和夸赞)以及善意。

所以,表情是第一种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是听懂了)所给出的反馈。

▶ 用手势反馈

第二种情况通常也发生在语言学习的早期。比如,你一手拿一个苹果,一手拿一个梨,问孩子which one is an apple? 孩子正确指出。这也是一种理解,且给出了反馈。当然,为了避免孩子是乱指的,歪打正着蒙对了,你可以找3-5种水果,不停地跟孩子说,which one is an apple? 看看Ta是否依然能够辨别哪一个是苹果。也可以用完实物之后,使用图片或者卡片,来玩这个小游戏。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给Ta读一本英文原版的分级阅读或者绘本。假设这本小书是关于小动物的,你问孩子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孩子也许没有直接说出Ta喜欢的那种小动物的英文名称,但是孩子把书翻到一页,用手指了指,这就是很明确的反馈了。

这个反馈说明孩子已经非常清楚地听明白了这个问题,但是Ta还没有能力用英语回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没有用英语回答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有可能是Ta还没有记住这个小动物的英文名称,或者是Ta可能知道大概的音但是发不准确,等等。

但是,用手势反馈说明了理解,这是第二种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是听懂了)所给出的反馈。

▶ 用动作执行指令

顾名思义,当老师或者你跟孩子说的是一句祈使句表示指令的时候,比如clap your hands,孩子做出了这个指令的动作。

用动作执行指令,这是第三种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是听懂了)所给出的反馈。

▶ 第四种才是用语言给反馈

这一点就不多解释了,有问有答,使用英语直接回答问题,这是第四种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是听懂了)所给出的反馈。

但是,孩子学英语的过程必然和学母语的过程很相似,学习母语尚且需要长达一年的输入积累,从刚出生的状态一直到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之前的发声阶段不是说话),更何况学英语?

同样的道理,孩子在逐渐对语言产生理解的过程中,到能够使用语言去回应语言,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到底“听没听懂”这件事,除了语言反馈还有前面说的3种反馈形式,都说明了孩子对英语的理解——所以,不要那么轻易就下论断说孩子没回答就是没听懂。

Part

3

理解≠翻译,翻译≠理解

在这里,还需要再对一种错误的想法进行一下更正。这10年来,每当我问家长,你为什么觉得孩子没听懂?大部分的家长是这么说的:我英文不好,让孩子给我翻译一下老师说的,孩子不会啊!比如:

▶ 我问孩子北极熊怎么说,他说他不知道

▶ 我问孩子polar bear怎么翻译,他说他不知道

但是,Wendy老师划重点、敲黑板:听懂的意思是理解,理解并不等于翻译;同样,翻译也不等于理解。认为“理解”和“翻译”是一回事儿,才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孩子在一个纯英文环境下,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学会了polar bear这个词,Ta会在下次看到图片、在电视里看到了动物、或者在动物园看到了真实的动物的情况下脱口而出,polar bear或者甚至可能直接说出一个句子“Look, there is a polar bear.”这意味着理解,把polar bear翻译成北极熊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多余的步骤,那是你作为一个从12岁才开始学英语的成年人的需求。

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学英语专业的人中,英语水平最差的是翻译方向的学生。因为这个方向的学生学的不是“英语”,是母语(也就是汉语)和目标语言(也就是英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Part

4

孩子学语言

通过情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孩子在学母语的时候,前18个月左右都懵懵懂懂,却经常听到大人这样评价孩子:就是不会说,但是孩子什么都听得懂。你看,对于母语,你就有这样清晰的认知,对于英语也是这样啊。

我和闺蜜一起带着她一岁半的女儿到颐和园去玩儿,在十七孔桥上,被闺蜜抱在怀里的孩子伸手去摸石狮子。像任何一个妈妈一样,闺蜜跟孩子说,“啊,宝宝喜欢这个石狮子对不对?那我们来摸摸这个石狮子呀!”然后一边说,一边做出“摸”的动作。然后就开始了妈妈跟孩子的语言模式,“哎,宝宝你摸摸这个石狮子,它也在它妈妈的怀里呢。”“你看这个石狮子,它比其它的石狮子显得凶一些呢。”

在这个情境下,两个关键词反复出现,一个是名词石狮子,一个是动词摸摸。很快,孩子就能够对这两个词的发音产生反应,并赋予这两个词意义。这就是Wendy老师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的,孩子学语言,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我闺蜜用英语把这几句话跟孩子说,对于孩子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没有。在这个情景下,孩子理解到的意思是一致的。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是3岁左右开始英语启蒙,无论是全英文授课还是你用自己四级水平的英文跟孩子做游戏、读绘本,都是一样的。不要以为孩子没听懂,因为:

▶ Ta的反馈一共有4种不同的形式,而不是1种。

▶ 第二,孩子的理解过程不需要翻译,只有咱们这一代12岁开始学英语,把英语当知识学的人才需要母语作为理解的桥梁——不过即使是你想要再学好英语,忘记母语才是王道。

▶ 最后,不要自作主张以为孩子不懂,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专家(不是语言学专家哦),他们在情境中理解语言。Ta能理解的东西远远超乎你的想象,不要让无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如果孩子5岁(甚至更大一些)才开始启蒙,母语已经很强势了,有很多时候说英语Ta真的有困难,甚至哭闹,怎么办?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