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郎平亲述被社交无能「毁」掉的孩子,99%的父母没意识到这才是提升社交力的关键

 长沙7喜 2020-10-19

郎平教练亲述

被社交无能「毁」掉的孩子

最近发现了一档宝藏育儿纪录片《告诉世界我可以》,上线开播即飙升 8.9 的高分。

这档节目展现了各类萌娃与父母的亲子互动,以及对彼此的影响和成长。

有观众调侃说,这档节目戳中无数中国家庭的隐痛,比如离婚和丧偶式养育,哪一种才是单亲家庭?二胎争宠大战如何调解?上太多兴趣班好不好?焦虑型妈妈背后缺位的爸爸,全职妈妈的价值是什么?…

除了话题直击当下家长们的痛点,还有我们熟悉的「叨叨魏」坐镇,在线开设育儿科普小学堂而几位为人父母的跨界嘉宾「搭档」,更是将心比心,对家长的行为,适当分析,真切的共情。

比如前不久一期聊孩子「社交培养」的话题,特约嘉宾郎平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朋友家的孩子,因社交能力极度欠缺被「毁」了

郎平教练说,这位朋友的孩子小时候喜欢交各种朋友,可是妈妈不支持,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结果原本很聪明的孩子,大学也没有上,天天在家玩游戏。由于长时间缺乏与人交流,最终社交恐惧,没有能力在社会上正常工作和生活

提到这个孩子,郎平教练忍不住叹息摇头,大家也一阵唏嘘。

孩子的社交技能比学业更重要

对孩子社交能力培养,叨叨魏在节目中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孩子 0-6 岁,最重要的是社交能力和情绪能力的成长。」对此,我也特别赞同。豆豆明年要上一年级,除了抓拼音识字,培养学习习惯,社交能力更被我列入重点。

为啥?专家建议:孩子是否准备好上小学,不仅要看学业水平,社交能力也很重要。有个研究跟踪了 900 个 4 岁孩子,到他们上一年级时,发现那些智力水平处于平均线而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比同等智力水平但社交能力弱的孩子成绩更好。

当然,社交能力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小学一年级的成绩,更贯穿整个人生。一项20年的回顾研究发现:在幼儿园社交技能(分享、合作、助人)更好的人,成年后教育程度更高,拥有更高的薪水。相反,社交能力较弱的孩子,更有可能辍学,滥用药品和酗酒,需要福利救助。

这也是同学会上我们常常感叹的:自己班上一些学习很渣,但人缘不错的同学,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相反,那些只闷头苦读的学霸因为社会能力不足,多年后却失意潦倒。

由此可见,相比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硬技能」,社交能力这项「软技能」才是最能预测孩子长期成功的因素

依恋关系
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因素

当然,现在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社交力的培养。节目中,有妈妈想通过让孩子养宠物,照顾小狗来体验怎样关心,照顾新朋友。

有妈妈为孩子全程把关、设定社交圈,

一场孩子的小聚会,从挑选受邀小伙伴,到安排座位,准备台词,导游环节彩排,亲力亲为,费尽心机。

生活中,我们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多社交条件,引导他们更大胆、更外向,这样孩子就能更好的交朋友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

  • 孩子是怎样学会与别人交往的?

  • 他们如何学会接受和信任别人?

  • 如何学会享受朋友的陪伴并学会关爱别人?

以上这些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底层问题,我在《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一书找到了答案——

研究表明,婴儿生活中的第一份依恋关系的好坏,将深深影响他们如何与朋友相处、在学校有何表现,以及如何应对陌生环境。这第一份友谊成了未来人际关系的模板。

依恋关系?听起来,这似乎和社交能力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会对孩子社交能力发展这样重要呢?

人类最深的情感,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刻的痛苦——都来源于‘关系’」。社交从本质来说也是面对各种关系,当我们面对他人时,你会相信对方吗?会不会看对方脸色、委曲求全?会不会总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害怕承诺,宁可一个人独处?…

不管是哪种心态,都源自于小时候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是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心理基础,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显示,早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因素。

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研究中发现,孩子们维系友谊的基本条件是——坚信自己很好,并且相信朋友们也很好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家苏劳非博士,在持续跟踪了180个孩子20年之后发现,依附关系好的孩子,同伴关系也更好。

你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就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模板

一个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会有哪些特质呢?

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能享受他人的陪伴。

②能遵守先来后到的规矩,能与别人分享。

③有同理心。

④有自控力。

⑤能与别人合作。

⑥能读懂他人的情绪。

⑦信任他人,相信自己会被挂念。

那么,这些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案是,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孩子跟父母是怎么互动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和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当然,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人不仅限于妈妈,爸爸,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孩子也可以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怎样理解依恋关系的建立过程?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用爱、食物、慰藉和滋养来蓄满孩子的空杯」。孩子小时候,不管是因为饥饿、疲惫、孤独或者受到伤害时,Ta 的情感杯子马上就能被蓄满,那么逐渐就会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表达亲密,体会到了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安全的,就会对朋友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期待,不过分冷漠,也不过分索取。这对于未来健康的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命令孩子,对孩子不耐烦,孩子就会抢着说话,或者用粗暴的动作来代替语言。比如,节目中有位妈妈担心的说,「自己脾气急,孩子交朋友时,会受自己的影响,着急发脾气...」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一些父母看到这里觉得很紧张很焦虑,觉得孩子目前在社交方面有问题,都是因为自己曾经过于疏忽孩子的需求,没有建立好安全的依恋关系。

其实也不尽然,导致孩子不安全型依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父母的疏忽或者过度焦虑,还有孩子自身的气质差异,也可能是孩子因为神经系统方面的原因很难维系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敏感性
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关键因素

既然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对孩子这么重要,那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父母怎样做能更好的给孩子安全感呢?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认为,影响孩子依恋类型安全与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抚养者是否具有敏感性」,研究表明,抚养者的敏感性与依恋的安全性有很高的相关,相关系数r=0.78。

这种敏感性具体包括:

  • 能不能正确地接收孩子发出的信号;

  • 能不能正确地解释与理解孩子的信号;

  • 能不能快速恰当地做出反应。

保持敏感性,是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围绕在孩子身边,对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有求必应呢?

其实只要家长能够敏感地察觉到孩子的需要,及时回应就可以了。比如孩子上台表演紧张,当他向你投来求助的眼光,你能不能微笑着给他一个鼓励?放学接孩子回家,你能注意到孩子有些失落的表情吗?

家长不需要 100%完美地去跟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保持协调。因为很难做到,反而会让自己过度焦虑。我们只用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做个足够好的父母即可。

此外,除了父母,其他良好的抚养人(保姆,长辈)或者幼儿园老师,也能起到和父母同样的作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卡罗勒·豪斯博士曾经做过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儿童与保姆或老师之间建立的依附关系,与他们和自己母亲间的依附关系是相似的。

培养孩子社交力
这些相关能力也很重要

依恋关系虽然重要,也并不是决定孩子未来社交生活的一切。父母要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具备生理、认知、情绪等一系列能力储备。

❶ 语言沟通能力

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语言发展落后的孩子在幼儿园容易遭到同龄人排斥,入学后容易被同学孤立,甚至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相反,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孩子,会更容易在社交互动中得到反馈和回应,早期的社交互动,又进一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自信。

❷ 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理解他人心理是社交的基础。

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研究发现,心理理论比较高的孩子,在同伴中的评价也比较高;会有更多的利社会行为,比如主动帮助别人主动跟别人分享。

❸ 情绪调整能力

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磕磕碰碰,如果一不高兴就发泄,会影响孩子间的互动。因此,孩子还需要,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学会跟他人打交道。

❹ 执行功能

近十年来,很多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纵向研究发现,学龄前阶段的执行功能对儿童在入学后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显著影响

执行功能好的孩子常常会表现为情绪控制能力很好,而且特别擅长自我反思;执行控制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很难理解游戏规则,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

社交互动是一种快速多变的过程,需要小朋友有很好的规则学习和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交场景中有更好的表现。那些执行功能强的孩子,能更快的理解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带其他孩子一起玩儿,成为游戏的领导者。

小结

孩子学会「交朋友」是人生重要一课,但对孩子社交能力培养,家长也不要过于焦虑。

孩子难免会在社交中受伤,我们给孩子最初的这份安全感,能帮助孩子应对这些常见的困难局面,更能帮助他们有一种信念:即使当下身处困境,但世界还是很安全。爸爸妈妈永远是 Ta 的安全港,可以从这里扬帆起航,探索世界

- end.-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有什么养育妙招?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