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文轩:这个书虫被书“奴役”了一生

 冬不拉拉 2020-10-19
曹文轩:这个书虫被书“奴役”了一生

《经典作家十五讲》插图:博尔赫斯肖像。后声文化/绘

编者按:曹文轩不仅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开创“创意写作班”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常年对文学的写作、教学、思索,他将自己对文学技艺的提炼和对文学精神的感悟,融入到对经典作品的鉴赏之中,写出了《经典作家十五讲》。书中解读包括鲁迅、沈从文、钱锺书、契诃夫、川端康成、普鲁斯特、毛姆、卡尔维诺等14位作家及作品。

最近,《经典作家十五讲》再版,兹摘录《无边无际的眩晕——读博尔赫斯》一节以飨读者。

“我经历得很少,但我懂得很多。”这句由他本人说出的话,是我们打开博尔赫斯魔匣的唯一的钥匙。博 尔赫斯与其他作家的所有迥异,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他之所以“懂得很多”,全都仰仗于书籍。

我们去翻查一部文学史,很难发现有另一个作家也 像他这样与书籍有着这么深切的情缘。他是在书堆上 长出的一棵树 —— 一株静穆的树。

“倘若有人问我一生中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我会回 答说是我父亲的藏书室。有时我认为,我从来也没有 离开过父亲的藏书室。”博尔赫斯一生中,有大量的时 间用在了阅读上。读书在他看来是一种天底下无与伦 比的享受。书的概念,是神圣的。虽然它们未必都能 够像《古兰经》《圣经》《吠陀经》那么神圣,但它们总 在企图接近神圣。一本书,它安静地立在书架上,此 时,你用干净的双手将它取下,然后轻轻打开,这本身 就是一种审美。在博尔赫斯的眼中,打开书籍,犹如 花上蝴蝶打开双翼。“我们每读一次书,书也在变化, 词语的含义的变化。此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去的时光的含义。”“当我们看一本古书的时候,仿佛看到了 成书之日起经过的全部岁月,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因 而,有必要对书表示崇敬 ......”(《书》)

在博尔赫斯的全部著作中,有不少文字竟是用来 谈论书的。书甚至成为他作品的主人公。著名的短 篇《巴比图书馆》以及《沙之书》,对书有许多独到精 辟的见解。在这里,书不仅仅是书本身,书成了隐喻, 书是存在的象征,是存在的复现。书的浩瀚无涯,书 的重复与循环,书的迷宫,书的游戏,书的结构,所有 这一切,都是存在的实质。反过来看,宇宙也就是一 个图书馆,它有“内涵精美的书架,谜一样的书籍,供 巡游者用的无穷无尽的楼梯,供闷坐的图书馆员用的厕 所”。是存在像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像存在?我们实在 无法分清。所有一切关于存在的疑惑与不解,在我们面对《巴比图书馆》与那本《沙之书》时,我们又再次 相遇。

书在博尔赫斯这里,具有浓重的形而上的意味与宗教的意味。

博尔赫斯一直想撰写一部书的历史,但未能如愿。他实际上根本无能为力,因为书就像是存在一样,是神 的产物。他在自己设计的那座六面体的、周围则无可 企及的“图书馆”里面,永远只能是一只找不到出口的 迷途羔羊。

上帝知道他生性爱书,因此便安排他到图书馆工 作。提到博尔赫斯,我们既想到他是一个作家,同时又要提到他是一个国立图书馆的馆长,他长期与书打交 道,他将书看成是一颗颗精灵。当他巡视于殿堂中一个个矗立着的书架间时,他的心情也许是最好的,这就 如同他漫步在湿润、静谧的苍古老林里。一九四六年, 独裁者庇隆在疯狂的欢呼声中上台后两个月,博尔赫斯 被他撤换了下来,会玩黑色幽默的总统“提升”他为 科尔多瓦街国营市场的“鸡兔稽查员”。这是庇隆对嘲 弄他的博尔赫斯的嘲弄。这种安排显然带有侮辱性质。这一段时间也许是博尔赫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 的痛苦也许并不在于他要充当“鸡兔稽查员”,而在于 他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图书馆,离开了那些与他心心相印 的书。一九五五年,庇隆下台后,博尔赫斯被任命为 国立图书馆馆长。他是在豪华的玫瑰宫接受新总统任 命的。博尔赫斯当时的感觉是:像是一场梦。然而博 尔赫斯很快就失明了。

他以如此绝妙的讽刺

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

他在《礼物之诗》里,仍然激动地感谢上帝对他的 恩典(“一次给了他八十万册书和黑暗”)。虽然,他已 经再也无法去阅读那些书,但只要身在图书的海洋里, 他就会感到心醉神迷。

国立图书馆就像博尔赫斯笔下的圆形废墟、曲径花 园、巴比伦彩票、萨伊尔钱币一样神秘莫测,竟有三任馆长失明。博尔赫斯与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篇博尔赫 斯式的小说。

博尔赫斯心甘情愿地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在那 里一待就是十八个年头。

书最终成了博尔赫斯生命的一部分。此时,书不 再是仅在被阅读时才显出它的“天价”。它存在着,即 使千年尘封,对于博尔赫斯来讲,也是不能有片刻消 失的风景。他已无法掀开书页去阅读它们,但他分明 听到了书页翻动的声音,这声音他太熟悉了,是音乐般 的声音。这个盲眼老人几乎要成为“连街上的破字纸 都不放过”的塞万提斯。他心里明明知道自己永远也 不能再看到美丽的文字了,但他仍在继续买书、攒书。当有人送了他一套一九六六年版的百科全书之后,他 说道:“我感觉到这本书在我家里,觉得这是一种幸福。这一套字体潇洒、共有三十卷的百科全书在我家里,只 是我不能阅读 —— 尽管如此,这套书总在我家里,我 感觉到书对我具有亲切的吸引力,我想,书是我们人类 能 够 得 到 幸 福 的 手 段 之 一 。”(《 书 》) 书 伴 随 着 他 走 完 了人生的长旅。他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书的圣徒 之一。

我们见到了大量的博尔赫斯的照片。这些照片像 他的小说一样充满魅力。这是大师的风采。人的内在 总要体现在他的外在上,体现在双目里,体现在眉宇 间,体现在哪怕是微小的动作里。大师是一眼就能看 出的,就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二流、三流、末流的小说家一样。是大师还是末流的小说家,只消去看一看书 上的肖像。这些年,我总有一个疑问:大师们为什么 就能让我一眼看出他们是大师?这与摄影术无关。许 多从前的大师,他们处在的年代,是摄影刚刚起步的年 代,但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重睹那些依稀可见 的形象时,我们仍然感到了那种令人敬仰的风采。而 在摄影术已无比发达的今天,许多当代小说家的肖像却 总是让我看到那些形象的薄弱、轻飘与毫无希望。对 博尔赫斯,我最欣赏的一张肖像是他安坐在图书馆里。此时,他已经很衰老了,但衣着整洁、面容平静、一双 瞎眼却分明透出一种使人感到震动的精神。我阅读这 幅照片,只能在心中说:这就是大师。我曾起了一个 恶毒的念头:如果让一个末流的小说家也坐在这里,八 成让你觉得他是一个盗书贼。

差异就在“气质”二字上。

而气质与书绝对有关。博尔赫斯并非是一个英俊的男子,相反,他倒有许

多丑陋的地方:与身材相比,头脑过大,五官过于分 开......但,书在潜移默化中雕刻与丰富了他。我们无 法去描绘这一漫长而神奇的过程,但我们看到了一个事 实:许多其貌不扬的人,在书的照拂之下,一日一日地 变得光彩起来。他们站着,坐着,走着,或斜倚在随 便哪个地方,都分明是一个个人物。他们在诉说着一 个朴素的道理:读书养精神。

一股迷人的书卷气,淡淡地萦绕着博尔赫斯这个瞎眼老人。或许,末流小说家输就输在缺乏这股书卷气上。博尔赫斯读得最多的书,大概是哲学方面的书。

而其中对老庄、柏拉图、休谟、柏格森、叔本华等人的 玄学尤为入迷崇敬。他所谓的“懂得多”,不在懂得日 常生活的、平头百姓们的道理,而在懂得种种超越油米 酱醋茶的终极性的道理。他不是混杂在人堆里、立于 大地上的思考,而是脱离人群与日常情景半浮于空中的 求索。《长城和书》是关于“或然”命题的,《巴比图书 馆》是关于虚无观的,《萨伊尔》探究的则是宇宙的对 称性质,而《圆形废墟》则是他思索永恒“循环性”的 产物。《阿莱夫》的主人公是空间,而《曲径分岔的花 园》的主人公是时间:“曲径分岔的花园就是一个巨大 的谜语,或者寓言故事,它的谜底是时间;...... 曲径 花园是按照崔朋的想象而描绘出的一个不完整但也不假 的宇宙图像。与牛顿和叔本华不同,您的祖先不相信 单一、绝对的时间,认为存在着无限的时间系列,存在 着一张分离、汇合、平行的种种时间组成的、急遽扩张 的网。这张各种时间的互相接近、分岔、相交或长期 不相干的网,它包含着全部的可能性。”他的相当多的 作品,都是叔本华“不可知论”哲学的又一种叙述。

他确实懂得很多,但差不多都是我们这些常人不懂 和不必要懂的。

他说他“经历得很少”,这不是事实。他很早就游 历了欧洲。历史悠久的家庭、性生活方面的缺陷、情感方面的失落、政治迫害、疾病的折磨 ...... 可以说饱 经风霜。但他的作品的确如此:它们较少呈现他的个 人经历,而更多呈现的则是他懂得的那些道理。他的 书读得太多了,以至于知识牵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反 而淹没了他的那些宝贵的经历。他不是一个靠经历来 支撑写作的作家,而是一个靠知识来进行虚构的作家。他崇拜书的结果,使他多少不等地忽略了自身经历的价 值。“书便是记忆,此外,还有想象力。”他迷恋着书所 给予的想象力,终日陶醉于想象力飞翔于浩淼无涯的思 维空间而带来的快感之中。他把他宝贵的一生,都耗 费在了“莫须有”的创造上,他带来了新的小说景观, 这奇特的景观甚至使人怀疑它们是否还是小说。他将 他心领神会的哲学奥秘带进了文学。他找到了带进的 方式,而这些方式帮助他使那些哲学奥秘顺理成章地化 成了文学的新鲜主题。他终究还是文学家。他感兴趣 的问题一如庄子、叔本华,但,他的叙述方式却是文学 的,而非哲学的。几乎所有的批评家都看到了这一点: 博尔赫斯为人类的文学创造了又一种叙述方式。

这个书圣、书虫子,被书“奴役”了一生,但书也 使他浸润骨髓地享乐了一生。他太珍惜他“懂得”的 了,以至于有人责怪他“掉书袋子”。这是缺憾,但这 一条缺憾不可弥补,因为一旦弥补,智慧的博尔赫斯将 不复存在;博尔赫斯的文字好看,也就好看在“掉书袋 子”上。

…… end ……

广告

经典作家十五讲

曹文轩写给大家的十五堂文学课

精彩解读世界级作家的经典作品

河北教育出版社·胡杨文化

2020年3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