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邻家孩子与邻家父母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一

   先讲个小幽默:

   父亲对二十多岁的儿子说,你看人家小林,都开上宝马了,你还骑着个摩托车呢?儿子说:咱能比吗?人家买车,他爹给他出了二十万,岳父给出了二十万。

   父亲听后,默默地说:你看你也不小了,该找个对象了。(言外之意:找了对象,岳父就可以帮你买车了)。

   小幽默让我想起的是我们小时候,大都经历过父母常常以邻家的孩子做榜样,来教育我们上进。“你看看人家谁谁家的孩子,学习那么好,你咋就不争气呢?

     但是,现在的孩子可不是省油的灯,有的就直接质问父母“人家谁谁的爸爸都成大款了,你咋不说?”孩子也有了邻家父母的辩论武器。

     二

     父母提起邻家孩子,看起来好像是在为孩子树立榜样,其实是在伤害孩子的自尊。尤其在提起邻家孩子的时候,大都是自己的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是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时候,所以,会招致孩子拿邻家父母来反驳。

    这样的对比带来的可能是父子的同时自卑与沮丧。其实,大可不必。作为一个老师,我在这里奉劝父母,如果设置家长禁言禁语(不该对孩子说的话),“邻家的孩子”这样的话必须位列其中。

   为什么?

  三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再卖弄一下心理学的理论。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是遗传决定了孩子的发展,还是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发展?这个问题好像可以作为父母与孩子争论的焦点问题,如果是遗传起决定作用,那么孩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落后于人归结到父母的遗传基因上;如果是环境决定,那么,父母要求一个上了一所好学校的孩子变得优秀,就好像可以理解了。

     其实,遗传还是环境,谁起决定作用这样的争论早已经过时。正确的解答是,我们现在需要搞清楚在个人成长中,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到底如何。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和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四

    估计读者一看心理学理论就头大。那么,我把这句话说的形象具体一点:你的孩子和邻家孩子都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里学习。邻家孩子与你的孩子都在这个集体中得到了优秀老师的培养,但是,可能邻家的孩子考的大学是985,你的孩子考上的就是普通本科。

    但是你不能因此说遗传起决定作用。因为还有个孩子,他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差班里,连本科都没考上,但是这个孩子曾经是你眼里的邻家孩子。看起来这好像又成了环境起决定作用。

    所以,心理学上关于遗传和环境关系的这个理论,就可以这样通俗的来说:孩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中,一般来说能够不断进步,但是进步到什么程度,又与遗传基因有关。反过来说,遗传基因好的孩子,在一个较差的环境里,他的发展也好不到哪里去。

  五

   这个理论对我们的意义,还不止于让我们注意:不拿邻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它的意义还在于,我们必须意识到:只要我们的孩子在不断进步,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感到欣慰,不管他以前如何。

    海明威有句话:优于别人并不高贵,优于过去的自己才是真正的高贵。

    无论我们的遗传基因是好还是差,我们都需要让自己每天都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让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每一天都和导致自己不优秀的言行告别。

     至于和邻家孩子的差别,作为家长,我们更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有一份自信:邻家孩子这一方面优秀,我们的孩子另一方面可能是他没法比的。

     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孩子遗传基因中的潜在优势,并且不断鼓励孩子,慢慢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变成别人眼中的邻家孩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只要自己的孩子正直善良,能够有能力获得自己的幸福,我们就是成功的父母,孩子也是成功的孩子。

    不必和别人进行无谓的攀比。

     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要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者希望别人注意你。活出自己的独有滋味,不要让邻家孩子和邻家父母来骚扰我们本该幸福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