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李镇西之问”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为什么一流的医院收治癌症病人,一流的学校只收优秀学生”。这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之问,很显然,李镇西是在拷问教育的不公,教育的不均衡。李镇西之问让我有了进一步探寻的冲动,写出来也许会很幼稚,但是既然想写,还是写出来抛砖引玉吧。

我觉得首先要分析医院、医生与学校、老师的异同。就二者共同点来说,都是通过工作将原来的缺失化作尽可能完整,服务对象越难教好(治好),越能体现服务者的高明。两者的不同点有很多,我觉得目前最明显的就是:名医是救治病情严重的病人而成名的,名师则一般是让优秀的孩子更加优秀成名的。

如果换过来,名医是让身体健康的人变得更健康,比如让他成为一名运动健将(这好像不是医生的工作)。名师是把学习与个人品质都较差的孩子教育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一转换,医生和教师好像都很难成名。原因在哪?

首先是行业的特殊性,医生和医院治病救人,治病救人是主业。学校好像被定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出优秀学生是主业,而不是本就该有的教化功能(我指的是社会期待,不是国家政策)。社会评价的标准不同,导致名医和名师的评判标准就不一样。

其实再仔细分析会看到,一所医院的病人病情严重,病人生不如死的身体感受,或者好多所医院都无法救治,已经注定救治这个病人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时候,这个医生或者这所医院治好了患者,那么就会声名远播。我们在医院里经常看到名医的锦旗挂满墙,很少有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原来成绩差后来成绩提升了,然后给老师送锦旗。

对于差生转化来讲,一是难度较大,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耗费相当大的精力。那些班主任的文章中说谈一次话或几次话,孩子就转变了的,大多都是胡扯。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再就是好学生不是一个人教出来的,即使是班主任做的贡献较大,也不能独揽功劳,家长好像更愿意相信是学生本人的努力一个危重病人被治好了,估计谁也不会认为主要是他自己的功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师内心不具备下大气力转化差生的强烈心理动机,这也是考评机制造成的。我让一个考20分的考到60分,难度够大了吧?但是,可能除去本人和家长会小小得感谢你一下,没有人会因为这个成果给你发奖牌,更可怕的是现在有些学校对有些很差的学生根本不考评,这就是教育的悲哀。

很多时候,差生被开除出学校,好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差生走了,班级好管了,没有拖后腿的了,老师轻松了,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提升优生的成绩,这就是老师甚至是学校的逻辑。这个逻辑很残酷,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医院虽然没有把病人开除的现象,但是,医治无效,也就类似于学校开除学生吧。不过毕竟还是和差生被放弃不一样,被开除的学生真正不可救药的,所占比例不会很高,相当一部分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为了所谓的严肃校风校纪,所谓的为了大多数同学的利益,必须让他离开学校,这个理由冠冕堂皇,似乎无可厚非。

    从社会影响力来讲,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和一个差生转化后,对社会的贡献没法比,这也许是名师和名校受追捧的原因。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差生转化对社会的意义肯定得不到承认,没有人会高度赞扬这种转化,除非是在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中可以炫耀一下。

    殊不知,差生转化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人们很难把那些纵火犯、杀人犯、抢劫犯等归结到学校教育的失败,当然,也不能完全归结到是学校的责任。但是,如果学校肩负起了教化的责任,可能就会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差生转化功莫大焉。但是,功劳也无法考评,也没有哪个人会来认领所谓遵纪守法公民的教育成果,正像李镇西所说,没有人会说某个贪官是我们学校培养的一样。

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是因为有优秀学生,而不是因为你转化了多少差生,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无奈的现实,但是,好像社会也已经认可了这样的现实。没有人会指责一所名校没有转化好差生,优秀学生的名牌效应让名校光芒四射,这光芒会掩盖很多东西,什么违背人性,什么应试教育加班加点,在清华北大的数量越来越多的光环下,这些都不在话下。

一般来说,名校带来的效应就是生源越来越好,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优秀生源带来的不仅是更多考入名牌的学生,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是那些所谓国有民办的学校,经济效益高,就有资本吸引更多的名师。于是,名生、名师、名校,这个良性循环就开始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加剧了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中,教育不均衡现象更加突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倡导的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