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此丰富的素材,语文老师何在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作为一个老师,我一直在疫情中思考一个问题: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有那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当然,也有很多令人气愤无语的奇葩怪胎,那么,我们怎么把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化成教育的营养?

我虽然不是语文老师,但是,我觉得语文老师应该注意积累这次疫情中的案例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写作,既提升写作水平,又能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感悟如何做人做事。

当然,其他学科也有可以结合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好像衡水中学各个学科都结合疫情中的材料设计了考察学习的题目。

教育要立德树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一场灾难,但也是一次教育学生的重要契机。

很显然,老师们引导学生关注的素材可以有很多,我从自己的视角简单列举一二。

看疫情中的这些细节。

一位脑出血的患者,在送到医院时,隐瞒了自己的武汉接触史,隐瞒了自己发热的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才被告知患者的肺部已经严重感染了。六位医护人员,全部沉默了,谁也没有做专业的防护,只是普通防护装备。

而他们进行的,是极易暴露的感染源开颅手术,但是,手术没法停下来。

手术结束后,下了手术台,六个人都哭了。

既然是素材,我不做评价,只是,我觉得这个细节里可以引申出好几个思考的角度。

令我感动的还有在疫情中以身殉职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

在得知自己确诊新冠肺炎之后,刘智明院长挨个打电话给每一个和自己接触过的同事,逐一询问大家是否健康。他说:万一别人有事,我会很愧疚。

明明自己也是在治病救人中被人传染,却抱着这样担心他人的信念。

还是他,为了减少传染给医生的风险,特意嘱咐“如有万一,不要插管”。因为作为医生,他知道插管后传染的危险会增加。

再来看看一个普通患者的境界。

新冠肺炎患者肖贤友,这个47岁的坚强的男人,因为咳得厉害,每晚只能坐着睡觉。转到金银潭医院时,预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他坚决拒绝了护士给他输注球蛋白。

他说“不要再浪费了,给其他病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来了纸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了7个字的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

那个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姐姐和他)在17天里先后因新冠肺炎离世的54岁的常凯,在父母先后去世,自己命悬一线时写下绝命书,言语中却充满了克制和理性:“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凝结在笔端,用这短短几行字保持了一个人最后的隐忍和尊严,不动声色中更加打动人心,清淡平和中蕴涵着无数情感波澜。

这些素材,每一个都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惜生命?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什么才是做人真正的尊严?应该怎样面对个人和国家的灾难?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等

撼动人心的是榜样的力量,尤其是发生在同时代的榜样,更不用说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榜样。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真正有良知的人,培养有情怀作为的人才,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这次疫情提醒教育该格外重视的担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