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控制孩子有多不靠谱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先来看看这两段话:

除非像新冠肺炎这样的极端情况,一般来说,当人类选择的范围被限制到一定程度,就会感到不自由。为了夺回自由,人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抵抗”。

当别人想说服我们的时候,如果说服的方向不合我们的意愿,那么,对方越是说服,我们就越抵抗,内心也越发变得顽固。

这两段话在一个当家长的听来,不知道会引起我们的什么感想?肯定是想到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家长在管教孩子这个问题上,好像对自己有一种毫不怀疑的自信,很少会反思孩子不听话是我们大人的原因。


为什么家长会在自己孩子面前有那么多的自信?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家长还在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唠唠叨叨,感觉一句话说不到,孩子就会遭遇人生挫折的样子。

一看到网上或者朋友圈有类似“惊人发现……”“原来如此……”“我们都被骗了……”等等信息,就马上发给孩子,带着担忧和焦虑嘱咐孩子一定要认真看看。

这个固然与舔犊情深、爱子心切有关,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从孩子小时候就习惯了对他们的管教和引导。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从懵懂无知,从那么孱弱和无助的婴儿孩童,我们一路看护着、引领着、担心着、命令着、呵斥着、呵护着,一点点看他们长大。

但是同时,家长可能也开始习惯了这种对孩子的管教,有的甚至习惯了对孩子进行思想和行为控制,就像他们小时候,我们会一把抱起孩子走向他们不能掌控左右的地方。

我们总觉得他们是孩子,需要我们的教诲和管制,然而却忽视了孩子是有独立意志的生命个体。

当然,我不否认孩子无论多大都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帮助,问题是,我们总是过多地运用了家长的自信和所谓权威,从而让不合逻辑的控制笼罩着孩子的身心。有人把这样的家长称之为直升机父母,就是无论在哪,父母都能突然出现来干涉孩子的生活。

但是,这种对孩子的肆意干涉真的是太不靠谱。

想一想,从孩子上幼儿园离开我们的视线开始,我们其实对他们生命中感受的、经历的、学会的一切,就不再那么彻底了解了。再后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参加工作一路下来,我们对孩子不了解的程度越来越深。

他们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光是不和我们在一起的,尽管有些孩子看似每天都放学回家。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似乎只是从分数上来判断他们表现的优劣。但是,这远远不是孩子生命的全部,甚至也不是他掌握的知识的全部。

他上学长大的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如何?形成了什么价值观?对人对事的看法怎样?交到了什么样的朋友?经历了何种恋情?忍受了什么苦痛?遭遇了哪些冲突?有什么挥之不去的创伤?这些经历对他的身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大部分都无从得知。

家长所觉知的是直接感受到、看到的以及听到的,还有孩子亲口告诉你的或真或假的消息。但是,这些也仅是一鳞半爪,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还有大量关于孩子的信息你几乎一无所知。在信息大量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也无从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这样认真去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有底气说,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真的了解吗?而此时,有些家长竟然依旧保持着对孩子进行控制的足够自信。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而又自以为掌握着权威的人。

作为老师,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有些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总是说:我还不了解他?从小就是这样的毛病,改不了。

但是,我们真的不了解孩子。因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很难。无论你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你走不进他的内心,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理解他的行为,也很难给他有价值的指导,更难给予他真正有作用的帮助。

我相信,如果家长自己回忆起和父母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感受可能更深,同样,孩子面对我们也是如此。

曾经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有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交流。当我想告诉儿子应该如何如何去做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想的太简单,并且自诩是比生活在小县城的我见过更多世面,比我的境界要高,见过的各色人等比我要广。我知道他有调侃的味道,或许他正处于一个比较自信的年龄,也不与他过多争辩。

我只是想,也许成长于网络时代的这一辈人,比我们有更高的视野和更开阔的眼界。但是我们还是不放心,因为有些道理需要用更多人生的阅历去参悟,而他们还没有经历多少人生的挫折和风雨。

然而,我又很难分清哪些是他该相信的,哪些可以保留意见,哪些可以推翻。有时候也在怀疑自己,自己那些所谓的用很高的代价换来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对他们有用,已经成年的孩子是否不需要太多家长的指导。

这种怀疑促使我去继续读书学习和思考,但是,短时间内,我可能也说不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让孩子口服心服。

这有些偏离主题了,回到正题。

我们没有设身处地,没有孩子特有的思维模式,没有处在他们的情境中,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历程,没有对他们人生中那么多事情的了解,作为家长,可能真的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自信来指点或者控制孩子。

如果有的家长说: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往火坑里跳啊!这个时候就要想一想,也许正是自己一意孤行地想控制孩子,才让他们更可能跳进火坑。原因参考文章开头的两段话。

说这些,并非主张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教育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教导各有不同。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对孩子的教导也好,提醒帮助也罢,都必须时刻牢记,你并不是那么了解这个与自己有亲密血缘关系,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

这种提醒,实际上是对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独特成长历程的敬畏。

在这种敬畏之下,家长要学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共情,去体验孩子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尝试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困惑焦虑,这有助于理解他们的行为;像朋友一样多给孩子一些建议而不是强制控制等等。

与大家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