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归女博士产后抑郁自杀,不要误解了有文化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2020年4月27日,37岁的海归女博士苏女士带着五个月的女儿跳楼自杀,引发人们热议,据说是因为产后抑郁导致了悲剧发生。


有文章据此呼吁关注女性产后抑郁问题,关注抚育子女的女性心理健康。

我却从这则新闻中看出了另外的关注点,想提醒每个家长的注意。

女博士,还是海归,丈夫也是博士。这些耀眼的光环很难让人和抑郁、自杀、家破人亡等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单纯说起这样的博士夫妻组成的家庭,估计是令很多家长羡慕不已的吧。

家长们每天盼着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不就是为了等到孩子这一天吗?学业有成,成家立业。

但是,之后呢?

一定有家长说这是特例,是小概率事件,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但是,请相信一个从教近三十年的老师的话,即使没有这样极端的事情发生,学习好—好大学—好工作,和幸福之间还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谁也不能否认,高学历、好工作对一个人幸福的作用,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古人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任何人都难以保证自己可以一劳永逸,一帆风顺,无论有多高的学历,多好的工作,遭遇挫折困难在所难免。更何况,时代还会不时掉下可以变成一座山的一粒灰。

这是大实话,却并不被大家所重视,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大家只关注能得到什么样的名次,至于这样长距离高难度的跑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大家都是奔着那个都认可的目标在跑,跑完再说,有了结果再说,至于为什么跑?为了比赛,还是为了健康,已经分不清楚了。

每个人从小开始的学习的竞争不也是如此吗?孩子们在进行一场学习的马拉松,从小到大,我们和孩子要成绩,要分数,要名次。大家都在不断奔跑中气喘吁吁,你追我赶,顾不上其他。至于身心健康,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友谊合作,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等等,先不要管,跑到头再说。好像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一样。

但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毕业要考虑上好的中学,中学为大学,大学为就业,就业后呢?其实,就业后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但是有些孩子跑得太累了,已经在奔跑中失去了力气,或者只剩下了会奔跑,其他都没了兴趣。

我当然不是反对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孩子当然要有好成绩。我只是想提醒家长,既要让孩子学习,又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既要孩子读书,又要关注心理健康;既要让孩子知识增长,也要让孩子学会生存技能。

很难吧?有些教育孩子的难,可能与偏见有关。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结果偏见。指的是由事物的结果推导出错误的原因,从而导致的偏见。有点类似于以成败论英雄的意思。

“结果偏见”有很多表现,比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退步了,家长很容易从这个结果就推断这个孩子不务正业,甚至推断出不是个好孩子。真实情况可能是孩子最近有些焦虑,或者身体出现了某些状况。

同样,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或者考上了好大学,由这个好结果,家长们自然就会推断出,这是因为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我们善于进行一俊遮百丑的推理,一好百好,光环效应。

但是,我们忘记了,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导致了心理扭曲,有些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有些孩子已经对学习已经产生了厌恶情绪,有些孩子在长期的压抑下已经身心俱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海归女博士的抑郁,难道真的是突然发生的吗?不要误解了有文化,以为有了知识,成了博士,成了文化人,就一定是一个高素质的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通常以为,知识多了可以懂得更多道理,更有可能身心健康,但是,这只是有知识的可能性之一。就像一个懂法律的人,可能因为知法而守法,也可能因为懂法而钻法律的空子而犯罪;一个持枪者可能是无畏的战士,也可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

所以,就像有知识代替不了做人的品质一样,看起来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心理问题。伟大的作家如海明威等,自杀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我再次呼吁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因此放松对孩子学业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让他童年少年快乐地度过。我的意思是说,要通过家长的努力,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学业、实现健康成长。

孩子成长的正确轨道,需要家长不断帮助孩子调整。不要相信什么树大自直,不要以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不也啥事都没有吗?”也不要说“人家孩子都这样啊,不也没事吗?”

要提醒大家的是,那些难以预料的悲剧,都在家长这样的想法中变成了现实。

我愿意做一个家庭教育的预警者!也做一个家庭教育的吹哨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