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0525 心静如水 珠联璧合--- 杨绛和钱钟书之怡然人生

 小一时空360 2020-10-19


杨绛先生百年,纪念者众。

只读过杨先生很少的作品。在她的众多精彩言论或格言警句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段。

一是先生百岁之年时说过的一段话:

“......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一是先生翻译过的一段诗句:

和谁我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

因为在杨绛先生之前,我关注更多的是钱钟书先生。这两段话很容易让我想起钱先生之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钱老,纪念他的文章作品自然也是非常多,在我读过的资料里,有一篇大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可巧的是,这篇大作本来是论述顾准先生的。去年,也就是2015年,是顾准诞辰百年。易中天先生写过一篇论顾准人生之长篇大作,史料丰富,非常精彩。

有意思的是,读完易先生长文,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有关比较顾准和钱钟书那段。从此段文中,可以说很形象地折射出了钱先生之人生哲学和为人之道。

文中是如此提到到钱老的:

“其实,也并非所有像顾准这样既有才气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都会落到他那种下场。比如钱钟书”。

钱老之才气,不言而喻。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种词大概就是用来形容他这样的人的。钱老之傲气,据说其“恃才傲物”、“狂妄自大”,和顾准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例为证:

当年大学毕业后,此等人才,学校自然想让他留下来读研究院,他却口出狂言:“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至于钱老之骨气,文中更是多有案例,信手拈来:

‘   “四人帮”横行时,上面曾通知他去参加国宴。这在一般人看来,是“赏脸”,应该“受宠若惊”的。钱却说:“我不去,哈!我很忙,哈!”来人连忙声明:“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回答如故。

来人觉得无法交代,便问可不可以说钱先生身体不好,起不来,钱却一点面子都不给,反倒郑重声明:“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江青也拿他没办法。

案例2 

 当年批斗“牛鬼蛇神”和“反动学术权威”时,别人都被斗得狼狈不堪,惟独钱先生却头上顶着高帽子,胸前挂着大牌子,从贡院前街走回干面胡同宿舍,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却毫无畏缩惶悚,高视阔步如故。

敢问此等风骨气度,与顾准何异?

然而,奇妙的是,1949年以后的钱钟书,大体上风平浪静,少有磨难。非但如此,他还颇受“恩宠”。即便在“文革”中受冲击,其“最高纪录”也不过挨了一耳光而已。……

那么, 究竟是何原由呢 ?  易先生文中多有分析, 其观点甚有同感。

主要是,钱钟书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读书人可以不介入政治,从而做到慎思不妄言。

而且,他还不象中国许多读书人(比如冯友兰)那样,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认为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为帝者师”;也不像中国许多读书人(比如顾准)那样,认为自己腰杆是硬的,肩膀是铁的,可以担尽天下的忧乐,挽狂澜于既倒。

他十分清楚自己不过一介书生,能做的只有学问。因此他能超脱。

易先生认为:

顾准其实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主张“经验主义”; 钱钟书则其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尽管他生活在超现实的学术世界里,而且活得快乐。

实际上,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是不会快乐的,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才快乐。

所谓“乐观主义”,实际上是相信世界总会变好。他总有一个理想模式在那里。然而世界在事实上又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他们痛苦。

悲观主义呢,没有那个理想模式,也不认为世界当真就会多么好,现在这样就不错了。结果他们快乐。

钱先生基本上是坚守其父赐予他的字号‘默存’(“默默者存”之意)的诫言,闭门不问天下事的。

有人甚至因此而指责钱先生,认为像钱先生这样面对暴政保持缄默,至少在顾准的光照下应感到“无地自容”。

这其实是对人的一种苛求。顾准当然是勇敢的、坚毅的、让人敬仰的,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顾准。


用顾准的话说,就是与其号召大家做“海燕”,不如承认多数是家雀,同时承认家雀的各种权利。

世界毕竟是由普通人组成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人只要有一条底线就可以了。比方说,手上不能有血。不能做亏心事。只要能守住这条底线,保全自己也是情理之中。

在这方面,并不普通的钱钟书倒是为众多的普通人作出了表率

是不是很有些道理?!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很大程度上,命运确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啊,或者说,至少关系很大吧。

再者,在保证做人底线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

仁人志士们大义凛然,成为了暴风雨中的海燕,让人敬佩;“家雀”们闭门不问天下事也无可厚非。

世上自有如顾准者,亦有如钱钟书者,人生百态,如此而已。

再说回杨绛先生。

朋友圈今天一直在刷频。

有网友好奇:“要论建功立业,杨绛先生可以说沾不上边;要论著书立说,杨绛先生也远未到著作等身,更没有登上某个领域的高峰;要论德垂后世,杨绛先生也并未有什么惊世义举。那么为什么如此多的人纪念她,缅怀她!?

其实,有几段话虽然不是先生原话,但个人认为很符合先生的性情和为人处世之道。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叶克飞作者在纪念文章也写道:

“即使是当年《洗澡》,大背景原本酷烈,但杨绛写来仍是不紧不慢,穿插着各种闲情逸致,丝毫看不出血雨腥风的味道。.... 未能见证其背后的时代。

杨绛在记录真实人生时,也总以平淡文字和内敛感情铺陈。在文学技巧和感情上,这当然极为高明,但如果联系文字背后的大时代,就不免让人唏嘘...”

不过,这才是真实的杨绛吧。

就像前面易先生说到的钱钟书,“默默者存”,闭门不问天下事。......

就像杨先生之言: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现今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物欲横流的尘世间之中,或许正是先生始终保持着的这份淡定与淡然,感动了大家,感染了周遭。

无论是杨先生抑或钱先生,其实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质。

那就是始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过着平常人的幸福生活。

这难道不是正是我们想做到而难以做到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