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116篇:统编教材作文单元如何落实?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10-19

2020年第116篇:统编教材作文单元如何落实?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每一册都有作文单元,并且力求与阅读篇目联结。如何开展作文单元的教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的教师直接将作文单元中的作文题目抛给学生,然后通过“自主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再次写作”等方式完成一次习作。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与训练中最为通行的一种方式,但我对这种训练的效率持保留态度。原因就在于整个写作指导过程,缺少了“教师教学”这一重要维度。每个老师都说自己进行了“作文教学”,但这种“教学”的成分体现在哪里呢?仅仅体现在学生写完作文之后的反馈与点评的层面?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期刊时,十分注重搜集能够体现教师“作文教学”的案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8期发表了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娄红玉校长的《初中语文项目写作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作者采用的是项目式学习的思路来进行作文教学,但我从中也读出了支架式写作、任务式写作的因子,甚至读出了某种正确的作文教学方向。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训练主题是“学写传记”,本单元的阅读篇目包括《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等,可见写作主题和阅读篇目是密切相关的。“学写传记”的内容讲解包括:传记的解说与写作要求,写作时注意表现人物的言行,学习写小传等,“写作实践”部分提供了三道题,一是写一段自我介绍,二是为家人写一篇小传,三是为身边的同学写一篇小传。这篇论文的作者确定的项目式主题是“为家族人物立传”,教师提供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学生以具体任务为驱动,完成采访、记录、提炼、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个写作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首先是真实情境与任务的设置。“任务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已慢慢推广,在高考作文以及部分中考作文中也有体现,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设计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这一点目前的成果还比较少。针对“为家族人物立传”这个项目,作文设计了六个任务:一是制作思维导图,即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家族人物关系图,根据自己的了解或父母、长辈的介绍,记录家族人物大事及性格特点;二是家庭故事会,即学生翻看家族旧相册,找出几张感兴趣的照片,让父母讲一讲照片中的故事、人物的个性特点;三是人物访谈,师生分享与家族亲人的访谈经验,学生与家族亲人交流,进一步了解其生活经历,详细记录关于他或她的重要事件及言行细节;四是学写传记,即教师利用两节课指导学生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训练;五是录制有声书,即根据家族人物传记录制人物故事有声书,设计封面人物像,并上传至喜马拉雅,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进行推送;六是成果分享,教师搜集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班级展览;师生编制班刊并印发给学生交流,在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进行推广;推荐优秀文章发表等。这六个任务,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但也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像制作思维导图、家庭故事会、人物访谈等,不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带着任务,与家庭有效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写作前的准备。录制有声书以及其他成果分享,又是非常可贵的同伴支持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任务可能要花去不少时间,但学生写作相关的传记时,不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有了具体素材之后的“有话可说”。这样的任务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帮助,对其他能力例如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是教学支架的搭建。教学支架的搭建,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要“教”给学生写作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没有素材,教师不能说“要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学生无法搭建写作框架,教师就需要通过一些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框架。上述任务中的第四点,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的内容,作者也相对完整地呈现了这一过程。整个教学环节包括“我可以写什么”“我最好写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会怎么改”等。其中“我可以写什么”就是一次素材整理的过程。学生分享交流故事记录单、访谈观察记录表,明确任务传记的写作范围和素材类型,这实际上也是一次“素材交换”的过程,你的素材对我有启发,我的素材也适用于其他同学。写作前,教师组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有效解决“素材匮乏”的问题。有了素材之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教师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支架,对素材进行梳理,然后针对写作主题进行筛选。确定写作主题和素材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写作的框架与思路,作者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建立有效关联。例如提供了老舍的《著者略历》、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以及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片段,为学生的传记写作提供了写作知识支架、写作方法支架等,这些片段同时也是写作例文支架。学生写完之后,教师又通过“传记文章的定点”使学生自主判断写作的方向或偏差,这些定点是: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个性细节、发挥合理想象、创新表达方式。当发现自己文章有偏差时,教师又提供了名家名篇及同龄人例文,学生可以参考这些例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完善。至此,一节建立在教师教学基础上的作文课就圆满完成了。当学生修改完自己的例文后,基本上不再需要教师进行批改、反馈、评讲,学生对传记写作的思路、流程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

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依然只注重给学生讲解文体知识和写作技法知识,无法真正介入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无法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效指导。娄红玉校长这篇论文,其实也启发着我们,针对教材上的其他作文单元,我们也可以设计具体的任务情境,搭建有效写作支架,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教学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