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不催孩子不写,作业焦虑果真无解?!

 羊梨笔记 2020-10-20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被讨厌的勇气》系列节目第十三集。

上集节目我们讲到了阿德勒心理学核心理论之一的“课题分离”,并举例说明了在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儿上父母应该如何做到课题分离。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父母还是会感到困扰:

自己意识上已经进行了课题分离,但行动上却依然无法彻底不干涉。或者即便行动上做到了不干涉,也收效不佳,孩子仍然是拖拖拉拉不愿意写。孩子看上去就是处理不好自己的写作业课题,那家长也还是陷在作业焦虑里边出不来。这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单独拿出一个大篇章,来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件事儿。

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作业焦虑的本质是教育焦虑;第二,孩子拖拉,因为你在鼓励他;第三,作业本身,可能也有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层面。

作业焦虑,基本是发生在孩子学习态度不佳、学习效果不彰的时候。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尝试控制变量做两次思考试验。

假设,你家孩子因为看见影视作品里拉弓射箭的姿势很帅,让你给报了一个学射箭的兴趣班。没上两次却发现,小孩根本不是那块料,也坚持不下来,很快就不想练也不想学了。

这个时候,你当然会对此感到不悦,但这件事相比孩子不写作业而言,不会困扰你太多,很快就过去了。

为什么孩子完不成语数外作业时,你的焦虑感远远胜过她完不成射箭作业的时候?显然是因为后果不同,射箭不学就罢了,语数外不学要出大事,可能会影响升学考试影响孩子一辈子。

再做个假设,同样是孩子不愿写作业,是普通父母的焦虑更严重?还是那些家里有矿、家里开公司或者那些在地方上有优质政商资源的父母焦虑会更严重?

答案显而易见吧。

对于后者那种情况,有资源的父母,当然也会希望自己孩子一路学习好考入名校过自己的精彩人生,但假如孩子就是学习不好,至少至少也可以用自己的资源,替孩子解决独立生计问题。

这些孩子的人生,是有下限兜底的,而且这下限还不低,可能已经比很多普通孩子的人生上限都要高。所以这些有资源的父母,哪怕同样是为孩子学习问题焦虑,但是焦虑的程度和性质,也不一样。

透过这两个思考实验,我们能看到一些本质性的问题,作业焦虑反映出来的是教育焦虑,而教育焦虑的本质,是父母对于孩子将来人生路径选择的焦虑。

射箭与人生路径选择无关,所以学不好就算了;作业不好好写,可能就会遭老师责罚嫌弃,可能就会慢慢掉队,可能就考不上升学率高的重点初中高中,可能就会在高考中失败,与本科线无缘。

上不了大学怎么办?孩子能找什么工作?去做体力劳动?哦,很多有编制的体力劳动岗位也是要挤破头皮的。去打黑工?去混帮会?天呐,想想都很恐惧。

没错,就是这个词,恐惧。

因为不知道考试失败后孩子的人生路径该如何规划设计,眼前一片茫然漆黑,所以对未来产生恐惧,对黑暗未来的成因产生恐惧,由此一步步上溯,防微杜渐,对每一次考试的失败恐惧,对每一次老师的责罚恐惧,对孩子的每一次作业拖拉完不成而恐惧焦虑。

这就是作业焦虑的深层次成因,所以,我非常理解普通家长们,哪怕学习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也丝毫不敢对孩子的作业学业掉以轻心。

在阿德勒大师的理论,与中国印度等人多资源少的高烈度竞争社会里的普通父母之间,还横亘着一条现实鸿沟,所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对课题分离理论很难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要想缓解作业焦虑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好好理一理,普通孩子的人生路径选择这个问题。

社会上经常流传着一些段子,诸如清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给小学文化的老板打工等等。这种段子本身是在博眼球,捎带着宣扬一些读书无用论。动机我们且不去管它,不过我们很清楚,段子里说的这种情况,不是孤例,还是有它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都说高分不一定高能,学渣也可能逆袭成人生赢家,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些例子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共性?是否能让我们洞察出一定的有关人生路径选择规划的真相?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分析身边的、朋友口中的和书中的很多很多个案,结合我们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

人生也是一个大考场,其中也有很多科目,我们在常规意义上的学习考试能力,是其中的一个科目。这个科目的考试成绩,集中体现在高考和填报志愿的水平,体现在孩子能考进什么样的大学和被什么样的专业录取,它基本决定了孩子结束未成年状态进入这个社会的起点。

但它也只能决定一个起点,后面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人生路径选择是否高效,人生成长速度是否可观,跟孩子的学习考试能力没有关系,跟其他几门人生科目有关。

其他几门人生科目是什么?这个论证过程非常复杂,可以独立展开写一本书,在这里请允许我暂时略掉论证过程,只展现结论。它们按重要性依次排序,分别是:规避明显劣质选项的人生战略选择能力、人际关系流量的运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自驱能力。

人生这门大课,笼统来说,是由这五门主课构成:

  • 考试能力决定进入社会的起点;

  • 规避明显劣质选项的人生战略选择能力决定了之后人生走向的大趋势;

  • 人际关系流量的运营能力决定了人生机遇窗口出现的频次和质量;

  •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面对正面机遇和负面危机时的把握和应对效果;

  • 自律自驱能力决定了人的素质技能的成长速度。

可惜的是,人生这五门主课,只有考试能力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剩下四门主课,可能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的观念中还完全意识不到,很多时候可能要人到中年、甚至到了风烛残年回首往生之际,才能依稀感觉到这几门主课的存在。但那时候才意识到,太晚了,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人生弯路,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翻盘机会。

父母们之所以对作业问题那么焦虑,是因为此前只能看见眼前的升学考试这么一座大山。作业问题,以及由作业问题延伸而来的考试升学问题,占据了大家焦虑份额的绝大部分比例。

但现在你看到了,值得你和孩子焦虑和思考的,不只是升学考试这么一件事:

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当中,值得关注的事情太多。对作业这一个点过度焦虑,就容易导致你和孩子,对其他值得关注的点估值过低而关注不足,导致其他几门人生主课的缺课,以至于损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很难有人几个学科都很强,有人也许某个方面就是极弱,怎么训练也是事倍功半。那么,父母的课题,就是争取帮孩子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出至少一种比较拔尖的技能点,同时想办法帮孩子把其他较弱的技能补到及格线。

而且,当你打开视野,刷新了对教育这件事的理解以后你会发现,同样是作业焦虑这个问题,对你造成的困扰感和痛苦感,会有所减轻。

假设,一个孩子怎么都不是考试的料,在过去你可能会感觉天都塌了,未来一片黑暗;但现在你能够释然一些,如果自己的孩子注定与考上本科无缘,至少还有机会去发展其他几门主课的技能,用未来的成长速度来弥补孩子走上社会的起点之不足。

至少你和孩子知道,你们的机会窗口还没有关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