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冈山,令人膜拜的山

 书韵闲话 2020-10-20

 

  

井冈山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极大,很多人对井冈山有一种最虔诚、最深厚的膜拜之情。今年(2017年)5月我随常德市一中退休党员组团去井冈山,就是冲着这一点去的,井冈山为什么令人膜拜呢?

井冈山是思想之山

说井冈山是思想之山,是因为它首先践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阶段,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宣传“主义”和组织工人上。在党看来,这是由无产阶段先锋队的本质决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对有人热衷于搞枪杆子的做法,党曾一度持批评态度。

这些宣传在党成立初期的确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此时马克思义刚刚传入中国,它的一些概念并不像今天这样为大家所熟知,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也大都是读过一些书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农民占大多数的民众接受并认可马克思主义,并继而起来为之奋斗,宣传是唯一可行的选择。然而一个革命的政党,如果没有“枪杆子”,没有自己的政权,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当蒋介石1927年突然背叛革命时,革命就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0多万,被囚禁的有4600多人。中共党员的数量从5.8万人,一下降到1.8万人,损失幅度几乎达到70%。毛泽东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想法。他认为“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毛泽东不但提出而且在井冈山践行了这一思想。

在毛泽东正确思想的指引之下,井冈山面貌日新月异。当时的井冈山民谣称:“千恩万谢毛委员,工农革命掌政权;穷人翻身做主人,革命到底心不变。”彭德怀同志在1928年2月也写诗称赞这种局面:“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进而建立红色政权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中国革命不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机了。它的深层意义在于:从井冈山开始,共产党小范围地建立政权、执掌政权,从而逐步积累执政的经验。井冈山的红色政权建设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乃至全国范围内政权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

说井冈山是思想之山,就是说它是践行毛泽东思想之山。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井冈山是创新之山

说井冈山是创新之山是因为当时它创新了一种指导思想。八·七会议以后,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以夺取城市或当地城镇为目标的武装暴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时共产国际的代表诺伊曼从苏俄的经验出发,坚持认为只能以城市为中心,必须“进攻进攻再进攻”,然而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这些起义都失败了。

中国革命怎么办?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在全党率先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创新。后来把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为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反击敌人的“会剿”中,毛泽东、朱德对红军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也进行了创造性的总结,如16字方针等。正是这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学说,指导井冈山军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井冈山时期,不但在大的方面(如党的指导思想)有创新,而且在许多小的方面也有创新。比如在制定发动群众参加革命的标语上,拟标语不再是宣传干部的专利,主要领导人也要拟标语。一些很有创意的标语往往就是主要领导人写的。如“打土豪好比砍大树,砍倒了大树就有柴烧;打了土豪就有饭吃,有衣穿”,就是毛泽东拟定的。“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就是朱德拟定的。

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朱德语),井冈山时期的创新十分活跃,令人发扬。

现在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已遭遇攻坚难题,碰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怎么办?是为了规避风险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还是像毛泽东等革命前辈那样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呢?这已成为不少领域改革创新能否推动的关键。有人可能会说,毛泽东是伟人,我们是凡人,如果创新失败怎么办?我想我们应该增强改革创新措施的协调性,应该“宽容失败”。

“宽容失败”与鼓励改革创新,其实就是硬币的两面。改革与创新,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力度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创新因属“无中生有”,也需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面临失败的风险本是常态,只有大胆试大胆闯,不担心跋前踬后,不怕秋后算账,才能让更多的人摆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当然,宽容失败并非无底线地纵容失败,无原则的鼓励失败,而是有条件地宽容失败。这个条件不仅要有原则性的规定,还要有详细的实施细则。这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姑且不论。在推进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期待“宽容失败”能给改革者乃至整个改革创新伟业带来活力。

井冈山是胜利之山

说井冈山是胜利之山是因为它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哲人曾说“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先看一看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1928年秋)写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有关史料显示,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从茨坪把从南昌带来的一门迫击炮抬来,安放在山顶望工事。红军的迫击炮只有三发炮弹,因放置很久,前两发未打响,第三发打响了,而且打到敌人休息的地方,敌人死伤很多,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于是连夜逃跑了。

“报道敌军宵遁”是神来之笔,意蕴深刻。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和之前的龙源口大捷一样,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功勋。它巩固了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让穷苦大众看到了希望。井冈山的斗争彰显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正确,树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威信,这为以后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同事和部属都觉得毛泽东比他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毛泽东为什么比同时代的许多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呢?一是他拥有渊博的学问知识。二是他拥有从书本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进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毛泽东的这种本事,来自于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来自于他反对本本主义的照搬照套。

他深知,书本知识不可能帮人们一一辨析在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复杂判断和困难选择。必须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建,直至取得成功。毛泽东的这个本事,为党内领导层推崇。很多老一辈革命家说过,没有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要推迟好多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功居至伟的,我们任何时间都要缅怀毛泽东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

今天我们要发挥井冈山精神,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中,把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社会主义好和改革创新好的主旋律唱得更响。

作者黄学文,湖南省常德市一中语文退休教师,参加支部党员活动后,随感而作,精神可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