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锺书&杨绛(15):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她而去,她何以度日,成为伟大女性的风向标?

 书韵闲话 2020-10-20

相念:此情可待成追忆

大作出版了,胡乔木觉得关心不够,继续请钱锺书出来“做官”,才能罢休!1982年5月,胡乔木又登门,请钱锺书“出山”,作为非党员代表,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并许诺“一不要坐班,二不要画圈,三不要开会”。这件事,让钱锺书很尴尬,很苦恼,答应吧?他本人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做官!可是,胡乔木对自己厚爱有加,开出的条件又优惠得让人不敢相信,不答应吧?太不近人情,太不给面子了。钱锺书权衡了好久,只得承命,杨绛还取笑他“这番捉将官里去也”。

1980年,《围城》被重印,钱锺书的旧作和新文如《七缀集》等相继出版和刊印。

前面我已经说过,1940年代,有一个著名导演,帮杨绛导演话剧,获得巨大成功,让杨绛一举成名。这个导演还记得吗?黄佐临导演。50年过去了,“黄家有女初长成”,又长出了个大导演,叫黄蜀芹,这小黄导演啊,父亲帮了杨绛,她就瞄准了钱锺书,执导《围城》,把《围城》拍摄成10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围城热”、“钱锺书热”风靡全国,让我等中文系大学生为之痴狂。

有人说:黄蜀芹捧红了钱锺书。黄蜀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我推红了钱锺书,我不能认可,钱锺书是大家、是学者,只不过以前人们不认可他。”由此可见,大师不被世人认可,不是谣言,他所受的委屈还是不少的,以致被人淡忘。晚辈黄蜀芹竟然充当了八旬老人钱锺书的伯乐,从而,印证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古训,悲乎!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软硬不吃,谢绝拍摄,媒体人告诉他,被拍摄也给很多酬金,更可以提高曝光率,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后来,这纪录片,果然没有钱锺书。你看,这就是晚年低调的钱锺书,和年轻时候比起来,岂不是判若两人?

钱锺书是文化传奇人物,是“文化昆仑”,让人高山仰止,更有人称其“人类罕见”、“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等等,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你看,名人就是名人,名字传到国外,竟成了中国的符号!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符号”,如果钱锺书作为你的写作主题,说不定耳目一新,获得高分呢?

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逝世,享年88岁。钱锺书曾遗言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恳辞花圈和花篮等等。当晚,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自打电话慰问杨绛,同意钱锺书遗言,不举行仪式,不惊动任何媒体。就这样,一代才子的骨灰没有领回,随之深埋于北京的郊野大地,化为灰尘,让后人无法寻找祭拜的方向,随风而去,不留痕迹……

说实在的,我挺佩服杨绛先生。当年,女婿自杀身亡,她忍住悲痛,和女儿料理后事。钱锺书早已下到五七干校,全然不知,等到时间冲淡伤痛后,杨绛才找到机会告诉锺书。

一般来说,处理事情和承受悲痛,都是男人们的事情,而在钱锺书家里,杨绛永远是这个家庭的靠山。

留学牛津时,租房、做饭、购物都是杨绛的活儿,钱锺书单独在家时,一不小心弄坏了水龙头,门把手等等,急得团团转,杨绛一回家,忙不迭地认错,憨态可掬,让杨绛顿生怜惜之情,极尽宽慰之能事。

钱锺书住院,只能灌流质,杨绛天天来回跑。我想,80多岁了,那颤颤巍巍的身影,拉长了夕阳,一定是幅绝美的风景。她不要保姆帮忙,把爱情熬进鸡汤、鱼汤里,小心翼翼地灌给锺书。后来啊,女儿患癌症,杨绛怕锺书看着伤心,让女儿住进了不同的医院。你想,作为病痛者的母亲和妻子,她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啊,两边轮流跑,互递信息,报喜不报忧,心里悲痛难耐,表面上又要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你说,这母亲,这妻子,能不伟大吗?能不让人感动吗?

再后来啊,女儿钱瑗经不住病痛的折磨,先一步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杨绛心境的悲凉,有谁能知呢?料理完女儿的后事,杨绛淡定得一如既往,在钱锺书面前,继续谎报着“军情”,叙说着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失去女儿的痛苦,她在独自默默吞咽。

在杨绛的文字里,女儿圆圆是她手心里的宝,也是她永远的快乐和精神支柱。当年,在远远没有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为了学术,也为了独爱圆圆,钱杨夫妇选择了只要一个孩子,圆圆就是这个家庭的开心果,也是这个家庭的希望。

钱瑗也不负钱家所望,从小机智可爱,就被钱老夫子视作读书种子。去世前,她已是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深得学生的喜爱;去世后,学生们不敢忘记她,将她的骨灰埋葬在学校的松树下,更有学生在母校设奖学金纪念她。这样优秀懂事的女儿,杨绛如何舍得呢?

钱锺书又如何不念叨呢?钱锺书与钱瑗,父女情深,亲密无间。你们如果读过《我们仨》这本书,定会被钱瑗送给父亲的字画打动,太天真无邪了,竟然画着钱锺书蹲马桶读书的私密图!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杨绛才把圆圆的事,告诉丈夫,说得那么轻淡,那么安然,这是何等的修炼啊!

不久,丈夫又舍她而去。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时候,杨绛在接受怎样的煎熬!一个再坚强的男人,或许都要击倒,而我们的杨绛先生,却自始至终屹然挺立着,用饱蘸情汁之笔,回忆着《我们仨》,这就是我们时代坚强而伟大的风向标!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