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易安难安

 书韵闲话 2020-10-20

编者按:

   “自主写作,合作欣赏”的写作教学实践,是编者多年的坚持。本学期,编者从高三下来,执教高一新教材。新教材新高考,又是改革的际遇,我又旧瓶装新酒。第一次作文便重操旧业,文学短评写作和互评。特意推出常德市一中520班几篇学生习作,献给战斗在新教材一线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们。


易安难安
  ——简析《声声慢》中的“愁字 
  常德市一中520班   张海涛

李易安的《声声慢》,字字血泪,悲肠九曲,实为婉约词朱华殿堂上的一颗明珠。尤其是词末那“怎一个愁字了得!”妙手偶得,为后世的许多骚人名士所津津乐道。对于全篇所出现的唯一一个“愁”字,古来不乏人们的揣摩和倾倒。我认为,此“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一个“愁”,却有着道不尽的千言万语,纵横千古八荒,我愿称之为绝活。

首先,她“愁”得自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无果,环顾皆萧瑟,分明无一“愁”字,但缠丝般的苦与怨却早已环绕于字里行间。昔日朝朝暮暮的丈夫如今天人两隔,丧夫之痛尚没消却,又被张汝舟欺骗。旧伤未愈新伤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恰巧又碰上了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中国文化伤秋的思想钢印,自然也深深地烙在了李清照的骨髓中。愁事、愁时,愁景;这次第,若是换做一个八尺须眉,也免不了涕泗滂沱,又何况是个凄凄惨惨的女子?


再者,她“愁”得丰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易安难安,人难将息,魂难平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人有情,秋无情;“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没了檀郎,亲友无寻,孑然一身的自己只能凭借杯中淡酒去抵抗;想必那酒,也是苦涩难咽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去北往南,似乎就是当年传书的那只。

回想起从前的锦绣山河,卿卿我我,金石文玩,如今都在金军的铁骑之下被碾碎,归于尘土。“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昔日肤若凝脂的少女今已然风僝雨僽。李清照不是没有写过豪放词的,从“蓬舟吹取三山去!”到“独自怎生得黑!”想必其间,蕴含了不少酸楚和无奈吧。此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其在沉默中灭亡,不如大题愁笔,大抒愁悲,“愁”个苦笑潦倒,“愁”个酣畅淋漓!


末后,她“愁”得内涵。“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多情感,那么多思绪,单用一个“愁”字加以梗概,着实勉强。“寻寻觅觅”的唯有亲人吗?“冷冷清清”的又何尝只有她一个?纵有咏絮之才,如若只停留在闺中愁思,她李清照的名字也不会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么响亮。北宋的凋零,金人的屠刀,把李清照从如歌如梦的生活中斩落下来。感伤国事从来都不是男子的专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守着窗儿”,眼前和记忆中,都是一片破败萧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谁敢说这“愁”里,没有一丁点儿怒的成分?北国破碎,李清照在咆哮的洪流中沉浮着,翻滚着,失去着;但她一双秋水般的眸子,却始终死盯着金兵的干戈,流民的哀嚎与杭州的歌舞升平。这“愁”中,有怒,有悯,更有着绵绵无期的恨意。所有的这些,仿佛都要冲破格律的限制,把李易安欲说还休的,似一江春水的愁,付诸眼前。

欲叹,愁到浓处《声声慢》。其中真意,剪不断,理还乱。一个“愁”字,愁自身难安,时光易逝;愁悲瑟之秋,零落之山河。似笙歌,似惊蛰;似猿鸣,似漱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评: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死在任上,南渡避险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在这时,她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这首词通篇诉说了一个“愁”字,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它分成了三个层次——愁得自然、愁得丰富,愁得内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解读了她的“愁”。

  “易安难安,人难将息,魂难平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然而这个名字对她的一生来说却各位讽刺。这更是她的愿望、期盼。作者以“易安难安”为题,利用这种冲突,引人入胜,更能从中体会到李清照到命运多舛,人生失意。

  文章中,作者多次用到对比,李清照过去的快乐和现在的凄苦,八尺须眉的泗泪滂沱和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李清照婉约,柔美,但绝不软弱。“感伤国事,从来都不是男子的专项。”她虽为女子,却也心忧国家,这小小的女子,心中也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一如她所写“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情壮志。

  另外,文中大量引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剪不断,理还乱”等。不胜枚举,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其中,“檀郎”李煜在《一斛珠》中描写自己的娇妻娥皇时写到:“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旧时,人们称美男子为檀郎,女子也将其认为所仰慕男子的尊称。作者以檀郎代指丈夫,更加体现了李清照夫妇感情深厚,琴瑟和鸣。所以,种种情绪交织下,李清照绵绵无绝期的恨意,似一江滔滔春水的愁绪,付诸眼前。

  《声声慢》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可伤可感之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秋风,空中飞掠的大雁,满地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这些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叙说着李清照的内心,愁思愈浓,而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独辟蹊径,不言愁如何多,化多为少,只用一个“愁”字如何概况得尽,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还有什么心情,戛然而止,巧妙又不落俗套。作者最后以重复两次结尾,从“?”到“!”感情呼之欲出。

  以上,仅是本人拙见,仅供参考。

 刘茜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