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到底该如何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liuqingxun 2020-10-20
痰饮,到底该如何治疗?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然开始用 “痰饮” 这一名词,其实还是属于 “饮” 的范畴,他将 “饮水过多、聚而不散” 作为 “饮” 的成因,并没有像后世那样阐述明了,后世医家将 “火炎熏灼,津液受煎” 作为 “痰” 的成因。

分论之,“痰” 是稠黏的,“饮” 是清稀的;“痰” 是内生的,“饮” 是外入的;“痰” 是阳证,因热而生,“饮” 是阴证,因寒而停。

我治疗溢饮重视从脾论治,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所谓中央土以灌四旁,故脾胃运化失常,以致水停为饮,随处留积,外溢肌表,故为溢饮。

所以我认为,溢饮治疗应重视从脾论治。中阳不足,脾阳不运,饮邪上逆于肺则短气,应振奋脾阳以化水饮:

常用桂枝通阳化气,茯苓健脾渗水,两药合用,振奋脾阳,通调水道,使饮邪从小便而出;

配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益中气,两药相合补土以制水;

以脾虚为基础,继而使肾受累,脾肾阳虚,可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形寒肢冷、大便溏泻或见腹痛、下肢浮肿严重、舌质淡白、脉沉缓等,善用干姜、肉桂温补脾肾,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淫羊藿、仙茅、补骨脂温肾,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饮停于四肢极易致精血不行,肢节末梢皮肤饮留,经脉瘀滞,发冷汗出或无汗,可适当加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品,以当归、川芎养血,牛膝、桃仁、红花活血通脉等。

支饮的治疗

(1)单纯寒饮伏肺,治宜温肺化饮。

寒饮伏肺表证明显者,药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等品散表寒而温肺化饮;

体虚表证不明显者,可去麻黄、桂枝,加益气补虚之人参、白术、黄芪等。

如属上实下虚之痰喘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伴腰痛脚软、肢体倦怠或肢体水肿,可选紫苏子、半夏、当归、前胡、厚朴、陈皮、炙甘草、肉桂等温阳宣肺化饮;

痰白量多,可加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以祛痰。

(2)单纯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温阳化饮。

脾肾阳虚,药常用熟附子、桂枝、山药、白术、茯苓、泽泻、熟地、山茱萸等随症配之。

悬饮的治疗

悬饮,为饮停于胁肋部,就此而言,依我临床经验,治疗悬饮除关乎脾肺肾外,更在乎肝的治疗。

因 “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及津液疏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故临床上我治疗肝郁脾虚兼少阳证,常用柴胡、黄芩合用,一清一散,相须为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炙半夏、生姜辛温性升,解除半里阴邪之凝聚,运脾输津,调理胃气,消痞散结,能治心下痞硬、不欲饮食。

黄芩与炙半夏合用,具有辛开苦降之妙,辅佐柴胡升降两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大枣、生姜益胃气,和营卫,实里以防邪入;泽泻、茯苓、葶苈子、白茅根、大腹皮利水渗湿,祛邪外出,令邪有出路。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留者攻之。” 我在治疗悬饮证时,少用十枣汤,因其方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饮虽强,亦伤正气,使虚者更虚,但临床上治疗效果却很显著。

方中甘遂性苦寒,能入经隧水饮,其性更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摄脏腑之水饮,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大枣性甘温,顾护脾胃,与此同时,配伍黄芪、当归、白术、薏苡仁、苍术等顾护脾胃之品。

痰饮的治疗

我治疗痰饮,以燥土升阳、导水补胃、化痰祛饮为第一法也。脾湿饮留,胃燥则饮祛也。治疗痰饮时采用 “温药和之” 之法的同时,以顾护脾胃为准则,又兼有淡渗利水和温肾阳,使膀胱气化正常,小便自利。健运脾胃常用山药、砂仁、佛手、薏苡仁;化湿祛饮用茯苓、猪苓、泽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