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远去,文脉犹存——忆杭大新村轶事

 真友书屋 2020-10-21
43年前的六一儿童节,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群身着白衬衣蓝裤子的儿童手中挥舞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花,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站在西溪路两边,稚嫩而又欢快得唱着“亚非拉人民手拉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儿歌。当时只有5周岁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排在欢迎的队伍里迎接前来参观的友好国家客人们。而外宾们将要参观的就是位于西溪路边杭大新村(当时还是杭州大学河南宿舍)里的杭州大学附属幼儿园。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沿山河发源于杭州的西部山区,流经留下、古荡,正好从杭州大学的南面和东面经过,最终流向京杭大运河;沿山河仿佛就成了杭州大学的一条界河。杭大新村正因为在河的南面一直被学校的师生们称为:杭州大学河南宿舍(由于学校到宿舍区要经过沿山河上的道古桥,最初也被称为道古桥宿舍),1982年杭州市地名办把“杭州大学河南宿舍”正式更名为了“杭大新村”。而相应的在沿山河东面还有个:杭州大学河东宿舍,也就是现在的文三新村。那个年代西溪路还是条沙石路,16路公交车是从西溪路上行驶的,杭大站就设在宿舍区13幢旁边,包玉刚游泳池还是供应市民们每天喝的鲜奶的养牛场。

据长辈们回忆,杭州大学河南宿舍是从1957年开始建设的,当时是作为浙江师范学院在目前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位置建立新校区时的配套。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宿舍区初建时,有二层建筑10幢,三层建筑4幢,后来又陆续建起了二层、三层建筑各一幢。这16幢建筑形成了杭州大学河南宿舍的最初格局。后来在宿舍区里建了配套的幼儿园和食堂,再后来又建了后勤职工宿舍、青年教师宿舍;到2002年发展到了包括居委会办公室、离退休活动中心、外国专家楼在内的30多幢房屋,地下还有一个在特殊年代修建的庞大防空洞,据说是可以通到西湖。

杭大新村的最早建筑都是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完全是仿苏式风格,坡顶青砖黛瓦、砖木结构。厚实的红漆地板、宽阔的木制楼梯、落地双开阳台门、淡黄色的窗格、抽水马桶、前后院落、。在楼前屋后,在林荫小道边栽有桃树、桂花、腊梅、水杉、香樟树。推开格子窗望去,春天粉白的桃花开了,秋天飘着浓浓的桂花香,冬天黄红双色的腊梅花开预示着春天已不再遥远;清晨除了欢快的鸟叫声还有松鼠在树上穿梭跳跃。一楼的住户都有个20、30平方的小院子,大多用一人高的绿篱围起来,里面会种些花花草草,还会搭着葡萄架、丝瓜棚,到了收获季节更是丰收的景象。走入宿舍区就给人留下安静温馨祥和的氛围,远离了市井的喧哗吵闹。

杭大新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错,尤其是在当下杭州市主城区的位置。紧邻黄龙商圈,步行10分钟就能到宝石山下,到黄龙洞景区不到20分钟,到西湖边也就半小时。早锻炼爬爬宝石山、逛逛黄龙洞是当年杭大新村的住户们最普遍的选择。

(图片来源:地理探索)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宿舍区里,曾经居住着无数位在浙江省乃至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师级学术泰斗、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古典文学家王驾吾先生、中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王琎先生、著名作家陈企霞、历史学家胡玉堂先生和沈炼之先生、古文献学家任铭善先生(翻译家朱生豪的大学同桌)、语言学家蒋礼鸿先生(在家里接待过季羡林先生)、数学家陈建功先生、物理学家朱福炘先生、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哲学家严群先生(是北大首任校长严复的侄孙)、哲学家沈善洪先生(是杭州大学的老校长)、中国比较教育学创始人王承绪先生(1946年作为中国代表团秘书参加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大会)、书法家陆维钊先生......名家学者真是数不胜数。

蒋炳贤先生寓所二幢十一号

(图片来源:地理探索)

在杭州大学成立初期有个说法: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是“地主”(言下之意是教授多、名气大),而杭大则是“富农”,说明当时杭州大学中文系在全国的实力。而不足60亩地的杭大新村就是这些大师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乐土,曾经群星璀璨的地方。

当时因为年幼无知,并未觉得这些大师们有多么的名声显赫,在我们小朋友的眼里他们只是大学里的老师、某某某家的长辈而已。而这些老先生们也都是衣着简朴,经常是一身灰色或者青色的中山装;走在小区里也是待人和蔼,遇到认识的会打个招呼,站在路边说上几句;相互间也会串个门谈谈学术或者隔着窗户聊下家常。记得去等16路公交车或者下车回来时候,父亲就会经常和住在13幢的著名修辞学家、杭大中文系的倪宝元伯伯聊一聊院子里种的花花草草,有次父亲看中了一株仙人球,倪伯伯用报纸一包直接就让家父拿回家了。老先生们住在60、80多方的房子里,几乎每户人家最醒目的家具就是摆满了图书的书架,尽管居住局促,既不妨碍先生们的治学、论道,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乐趣。那时候经常会有学生到老师家中请教学业,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有时候先生们就会在家中为研究生们上课,这也成了小区里的一道独有的风景。我父亲的研究生在毕业多年后还会聊起,坐在我家的客厅听家父讲课,春天的栀子花、秋天的桂花香味会飘进屋里,沁人心脾,中午师生们一起炒个蛋炒饭、下碗面条,边吃边探讨学术,那时候的师生关系是如此的纯粹。

白正国先生寓所十幢五号

(图片来源:地理探索)

岁月流逝,大师们都已经陆续驾鹤仙去。杭州大学也在1997年的“四校合并”中成为了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如今大师们的后代很多也成为了教授、名医、书法家......随着近十几年的教师待遇改善和城市改造的进程,杭大新村的大多数住户搬迁去了浙江大学的新建宿舍区,有了更宽敞明亮的房子;幼儿园则搬到了西溪校区里面。如今在杭州,与杭州大学有关保留下来的遗存只有杭大路和杭大新村两个名称。只是曾经喧闹的杭大新村变得安静了,昔日车水马龙的西溪路也早已不再是主干道。一幢幢老房子,有的被爬山虎、青苔覆盖,有的脱落的墙面里露出了青砖。只留下几十户人家分散的居住在老房子里。蒋礼鸿先生的公子蒋遂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后代自发建立了杭大历史研究的群和公号,即将出版反映在杭大新村居住过的大师们生活的图书,希望能把杭州大学的文脉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来源:地理探索)

作为曾经生活了近30年的地方,在我脑中杭大新村始终保留着许多旧日的痕迹,色彩斑斓的往事陪伴着我从童年一直到工作成家。如今闲暇之时,也会走去小区里看看那些空置着的老房子,找找往日的记忆。尽管那些日子似乎离我已经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模糊,但那些留在心里的烙印,已经成为了永恒的根!杭大新村作为杭州市的历史保护建筑,衷心期待着她的重生那一天。

此篇文章曾获得2019年“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图说我与杭州历史建筑的故事” 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