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丫头针线——郑燮

 donglianghua 2020-10-21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名郑燮,小时父母为好抓养,起小名麻丫头(曾有一方印,印文“麻丫头针线”),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郑板桥因此曾刻一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加一起为“四君子”,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麻丫头针线——郑燮

兰竹历来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因文人代表潮流,老百姓也被传染,户户为挂兰竹为荣,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庸”。

麻丫头针线——郑燮

乾隆十三年,也是郑板桥人生最得意的时侯,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郑板桥曾为新修城隍庙立碑撰文书。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此印文恰好道出受乾隆赏封书画史之喜悦之情,郑板桥虽为人清高,就此一封,令他肝脑涂地,忙前忙后为乾隆祭泰山而奔劳。

麻丫头针线——郑燮

乾隆十八年,郑板桥以为民得罪高官而丢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

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此时也是郑板桥罢官后最为潇洒自由之时。

麻丫头针线——郑燮

郑板桥的怪和倔强在诗文中可见一斑,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纸三千,任渠话旧任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麻丫头针线——郑燮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他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书体。别有趣味,称之乱石铺街。

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

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