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记忆中的各种票证

 山东阿滢 2020-10-21

《亲历记》系列之二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物质匮乏,供应紧张,有钱买不到东西。大部分生活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当时有粮票、布票、棉票、火柴票、煤油票、盐票等等,各种票证有数十种之多,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购买任何日常生活用品,几乎没有不要票的。

生活用品分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必需品的供应票每年或每月按人或户发放,每人每年年发三尺三布票、二斤棉票;每户每个月发一封(十盒)火柴票、一斤煤油票;一个碳票是一百斤煤炭,一个生产队有二三十户人,一年才供应两小推车煤炭。

当时购买生活用品,若没有票证,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孩子的衣服基本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再穿老二的衣服。在结婚登记时,可以凭结婚证领取一个人的布票。

当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甚至连暖水瓶都属于奢侈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那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家庭“三大件”,这种供应票特别稀缺,一般的老百姓更是想都不用想,拥有这种票证也是身份的象征。

我对布票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布票的问题,我还散了一门亲。我们全家一共16口人,每人每年三尺三的布票根本不够用。我二十岁那年,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双方的印象也不错,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要“一钩子布”的彩礼,“一钩子布”是一丈六尺半。我家这么多的人口,亲戚朋友也都一样拮据,去哪里凑这些布票呢?就因为没有布票,亲事也黄了。这件事成了我们全家,特别是我父亲心上的一个痛处。

我父亲是手艺人,木匠、石匠、瓦匠样样精通。因了布票散亲的这件事,他就一心想着让全家人都能穿上体面的衣服。一次,父亲去供销社买东西,发现买手套不需要布票。于是,我父亲就连续跑了几家供销社去买手套。买回手套后,就让我母亲拆手套,做成一个一个的线穗子,然后,在家里悄悄地用这些线穗子织布。当时,村里有染坊,父亲把织好的白布拿到染坊里根据不同的用途染上颜色,做成衣服。从那以后,我们家里不再为布票发愁了。

那时,父母为女儿筹备婚事,没现在这样体面热闹,不是有钱就能显富摆阔,要什么有什么。当时,肉票也很紧张。我有个侄子,1961年结婚时,弄不到肉票,杀了一只兔子置办了婚宴。想想那个时候的人们,因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其窘境真是难以想象。

改革开放以后,物资丰富起来,粮油布在市场上都可以拿钱买到,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这些票证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买不到的生活日用品了,我们应该知足,要感恩时代的发展。郭善禄讲述、郭伟整理

20世纪60年代新泰县香烟定点供应票

想出书,找琅嬛。琅嬛文库助你成就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