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非不去苏南,路难行 苏南地理条件有一个特点: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宁镇山脉与茅山山脉,与皖南、浙江山区相连,而东部则是低洼的太湖平原与沿江沿海冲积平原。 地质调查,高淳县固城湖(位于芜湖,高淳,溧阳、宜兴,无锡几乎完全相同的纬度上),湖底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比苏南东部最高处的海拔高度还要高。夏秋间西部山丘地带极易山洪暴发,全凭高淳县境内在宋代修筑的东坝、下坝阻挡。若东坝、下坝冲坍,则上游洪水一泻千里,会淹没整个苏南地区。苏南民谚说:“东坝倒,北寺塔(苏州)上飘稻草”。 这表明,在太湖平原东部低洼,易发生水患,道路常被水所阻挡,很不顺,因此太湖西岸山坡下的陆路更可靠。 最近我发现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有学者编了一个电子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填入一个诗人的名字,其生平,根据其诗歌中吟诵到的地名地点以及到该地的年月,都可以直观看到。于是我好奇地把图上现有的几十个唐朝诗人,以及选择的几个宋朝诗人检索一遍。主要确认他们是否到过现在的江南地区。果然有发现,到过苏南的,走西线的多,走东线的很少。 以出生年份排序,魏征是最早的一个,580-643,他到过绍兴。 卢照邻,到过扬州,南京。 骆宾王,诸暨,镇江,苏州。 王勃,南京,杭州。 宋之问,南京、镇江、苏州、杭州、绍兴。 孟浩然,扬州、镇江、杭州、新昌。 王维,南京。 李白,701-762,南京、溧阳、宜兴、湖州、苏州、杭州、嵊州、新昌、天台。 杜甫,712-770),南京、苏州、杭州、嵊州、新昌、天台。 岑参,717-769,他是边塞诗人,没有过汴梁再往东。 刘长卿,常州、苏州、嘉兴、杭州。 韦应物,扬州、苏州。 孟郊是苏南青浦人,他到过溧阳、湖州、苏州、常州。 韩愈,768-825,扬州、杭州、湖州。 柳宗元,773-819,没到过吴地。 贾岛,杭州。 牛僧孺只到江南的边上扬州。 李德裕,787-849,南京、镇江、杭州。 李贺,790-816,南京、湖州、嘉兴、绍兴。 陆龟蒙,830-881,苏州人,到过溧阳、湖州、杭州。 皮日休,834-902,南京、常州、苏州、杭州、绍兴。 杜荀鹤,846-904,扬州、杭州、宁波、临海。 郑谷,南京、湖州、杭州、绍兴。 目前列的唐朝最后一个是崔涂,854-896,杭州富阳人,到过苏州。 从地名看,李白走的溧阳宜兴湖州杭州一线走的其他诗人有好几个。看来诗人选择的路线,就是走苏南太湖西岸的丘陵山地,地势高,可以行路。这反证的是,现在的沪宁铁路,沪宁高铁,沪宁高速穿越的常州、无锡、苏州的太湖以东平原地区,当时可能都是圩田和湿地,不适合行路人。 到宋朝情况可能略有改善。苏东坡苏轼,1036-1101,他走了南京、镇江、宜兴、无锡、苏州、湖州、青浦、嘉兴、富阳,似乎环太湖走了一圈,但是太湖西岸他确实也走了。 这说明,无锡、苏州开始有大诗人走动了。 苏东坡两次在常州府定居,其中第一次是在宜兴,一个儿子也定居在宜兴。后来他从儋州归来,在常州府城终老。 文彦博,1006-1097,他出生在扬州,走过南京和昆山。 辛弃疾,1140-1207,南京、苏州、嘉兴、杭州、绍兴。这条线路是现在的苏杭金三角线路。 秦观秦少游,1049-1100,他是邻近扬州的高邮人,扬州、镇江、南京、无锡、苏州、湖州。他也走了苏杭金三角线路(他在郴州病逝后,安葬在无锡)。 李清照,1084-1156,南京、杭州、绍兴、宁波。似乎她走的太湖西岸老路。 文天祥,1236-1282,被元捕获北去前,他走了杭州、镇江,苏州。而文丞相被抓北上,似乎走了大运河一线,就是现在的苏州无锡常州一线东部平原。这足证,直到南宋,苏南太湖平原更适合走水路。 因此,从历史地理来解释,李白为什么到了皖南,探头往苏南地界看了看,就不再向前到苏南,却回头到宣城当涂跟亲戚喝酒去了。为什么唐宋好多诗人到苏南,走的多是太湖西岸的丘陵山道而避开太湖平原。这道理就说清楚了。他们就是想在太湖平原游山玩水喝茶吟诗也不得,当时湖泊密布,水塘处处,河流纵横而行路难。他们不想放弃好路自找麻烦。 如此的浅水湾和湖泊,对于行路不利,对于开通运河倒是省工省力。因为只需要少量土方,就可以搞成几里地的河道;再搞些土方量,又是几里地的河道。估计杭州到扬州这一段的运河,隋炀帝动员的民工量,肯定比黄淮平原通往开封汴梁的运河河道来得少。因为苏南浙北现在的这一带,本身就是湖泊众多。现在打开地图,苏州吴江一带,依然是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估计唐宋时期,苏南现在的沪宁铁路以东的那片土地,基本都是这样:水田池塘大小湖泊密布。 太湖西岸是山地,山坡上没有水淹,南京宜兴长兴湖州杭州的道路一路畅通。有这么好的路,谁还乐意走太湖东岸经常被河流湖泊阻隔而难以直通的路呢?如果雨季涨水,那路上行人要断魂,更不敢走。无锡在太湖东岸,苏州也在太湖东岸。因此唐宋诗人大多都避开了无锡和苏州。 2017/4/22 (二) 题图,无锡,运河连通太湖的梁溪河边。江南包括苏南,现在依然被称为水乡,古代苏南水域面积更大,只有漫漫而的水蒸气和单调的水景,没有风景,唐宋诗人当然避开苏南东部,从天湖西边的山地直接去了山阴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