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的辉腾锡勒草原 他们为何一天需要三十六小时 有一天,我坐地铁,座位近门。门口站着一小伙子,手机握在手里。他不时抬起手看一看手机。无意中我好奇了起来,想看看他抬手看手机的时间频率。又观察了一阵,大约10秒到20秒左右的频率。看来此人这已经是完全下意识的举动了。这也意味着,此人脑子里并没有思考什么东西,他唯一的关注就是手机里可能传递来的什么新的信息,千万不要错过,哪怕半分钟错过也不行。 明明有口袋,手机却偏偏愿意抓在手里。我经常感觉那就跟老鹰爪子里抓了一只小鸡那样。这样的老少男女,有好多都是地铁里我看到的那个小伙子那样,不时地拿手机看看。 出门在路上,公交车地铁上的时间基本是碎片时间,火车飞机轮船上的时间则是较大的碎片时间。实际上碎片时间也是可以利用一下的。思考,阅读,或者打个盹,或想起这天或者这个上午或下午的日程来谋划一下等等都是利用方式。 当然,碎片时间不是全部都能用的,也无法全部用。如果提倡如此,那就是书呆子和工作狂。因为总有张有弛的。如果长期每时每刻张着,随后人也就会精神崩溃。比如996。 有个说法,人要学会一门本事技能,一般需要1万小时。就以一万小时来算。 天下人人最平等的事,就是每人每天只有24小时。中国人平均寿命74年,大城市80不到,特大城市过80。就以全国打平74年算。老板有钱雇人办自己的事,但是他只是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和事业边界,寿命依然也受人均74年的规律支配。最近有个91的死了,因为医疗条件好,不然早挂了。但是还有111岁老人周有光呢,他可没有那么顶级医疗条件。 医务界公认,一个人每天需要八小时的睡眠,那么就剩下16小时。我国是八小时工作制或教学制(教师理论上也只是每天工作8小时,学生则也是8小时)。之后还剩下8小时,在岗人员用于通勤,学生用于通学,加上一日三餐时间,工间和课间休息,锻炼和娱乐时间,处理家务,业余学习自我提升。 一般而言,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可能一天需要10小时学习,一周大约6天,因为总需要一天放松休息下。那么一个月就是250小时左右。一年则是3000小时。三年9000小时。 鉴于小学和中学都是基础教育,到大学或者职业教育阶段才是技能和专业教育。看来技校三年或者大学4年,差不多就是一万小时。鉴于技校或大学专业课只是所有课程中的一部分,权算1/3,那么实际上从技校毕业或大学毕业起,当事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还需要三五年认真钻研学习才能满足后来补上6000小时才能达到一万小时这个杠杆。 民间俗语说的很形象:火到猪头烂。没有持续时间的火力,猪头烧不烂。 但是中学生大学生现在的时间分配,24小时根本不够,如果他们还会意思意思读读书尽点学生本分的话。厌学者不少,而厌学者中相当一部分是网瘾或移动网瘾,也就是看视频或打游戏走火入魔,或者追星看剧。走在路上他们也会争分夺秒目无旁顾地盯着手机本能地移动脚步。当然,如此做的,现在不仅有学生,估计从十来岁到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男男女女都有。自然,摔死摔伤或者过马路给撞伤撞死的也都有。这就不多说了。 先看中小学生。深圳的,沈阳的。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的一个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深圳中小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深圳中小学生每周使用手机的时间在5-15个小时之间,最常见的手机用途分为四类:社交、学习、游戏、休闲娱乐。从学生自我汇报的结果来看,作休闲娱乐用途的手机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用途的手机使用时间。 沈阳沈河区家庭教育学校对沈河区2000名中小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上网整体情况,发现沉迷手机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间12个小时,有学生每周手机上网超15个小时。小学生在写完作业,休闲时间玩手机的比例占85.7%;中学生比例占85.71%,高中生比例83.9%。用手机上网打游戏的小学生占23%,初中生占34.29%,高中生占11.1%。 一南一北两个城市,中小学生每周手机上网时间基本一致,10小时上下,平均每天一个半小时,多的两小时。 按照正常睡眠8小时,10小时读书学习,6小时杂事和家务等,每天还加2小时对付手持的小屏幕,就是26小时。如果大学每天翘课胡混半天4小时,那么要应付到毕业合格,还得额外再补4小时。那就是30小时。既然如此,每天多睡两小时懒觉。32小时。如果36小时,他们还富裕了4小时可以混。 根据有调研的专家判断,城市孩子家长相对重视,对孩子玩手机有所限制还好一些。农村家长或者放羊,或者对留守少年鞭长莫及,玩手机时间失控的比重比较大。研究发现,乡镇农村儿童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天为108.18分钟,城市儿童88.40分钟。 难怪发达国家都有禁止手机进学校的规定做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