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10种题材(六)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20-10-21

题材六 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又称“托物言志”及“借物喻人”。这里的“咏”是描绘,赞颂的意思;“物”是客观事物;“言”是表达、抒发的意思;“志”指作者的意愿、情怀。咏物言志法,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赞美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志(或某种理想,或某种愿望,或某种要求),抒发作者某种感情的写作方法。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亳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锐意实施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1. 主题分类

单纯咏物

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赞美了春柳的轻盈姿态,透露出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托物言志(寓意)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的态度、生活的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的道理。

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在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者。

咏物抒怀

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与世人有某种相似之处,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如郑谷的《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他们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一般人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其二,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如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指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和太阳煦照开岀娇艳的花。“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则身价十倍”;“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三、四句转过来写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秋风中迟迟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势。

2. 常见意向

蝉  象征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梅花  代表高洁人格。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菊花  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  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杨柳  指代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水仙  玉洁冰清,高贵清雅。

凤凰  品行高洁,志向远大。

兰花  高洁、君子之德。

东风  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竹子  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