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危害全身, 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糖尿病的?

 用户08204546 2020-10-22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很可怕,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哪些?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的?又有哪些饮食和运动疗法?本期特别邀请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为大家具体讲述。

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1、糖尿病肾病

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是慢性肾脏病变的一种主要类型。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点击加载图片

3、糖尿病性心脏病变

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一,2型糖尿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占70%以上。

4、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一,多见于腔隙性脑梗死。

5、糖尿病神经病变

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60%以上。早期患者有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灼热感、疼痛,呈手套样分布。

6、糖尿病足

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

点击加载图片

历代医家如何认识?

2型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以降,一直以阴虚燥热病机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素问·阴阳别论》提出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病机观点后,虽然历代对消渴病的论治有了一定发展,但总离不开阴虚致燥论。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上、中、下三消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多从润肺、清胃、滋肾入手。

近代医家如何认识?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而主张益气养阴为主;或认为是湿热病邪作祟,强调治疗应清热化湿;或认为是瘀血阻滞,因而强调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等等,诸多观点,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糖尿病病机的本质,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仍以阴虚燥热病机、瘀血病机、肾虚病机的观点最为盛行。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如何认识?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激惹因素作用下,导致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失常,脾不散精上输于肺,肺无以输布,出现口渴多饮、消瘦乏力、四肢倦怠;脾不能为胃行其津,燥热内盛,出现消谷善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下流膀胱,出现尿多而甘,形成2型糖尿病。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易患因素,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是其病机关键。

1、“糖肾”如何形成?

2型糖尿病患者,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久治不愈,则肾损害随之出现。脾气亏虚,则不能升清降浊,清浊不分,浊留清流;脾虚则后天不能长养先天,使肾气亏虚,精气渐衰,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因虚至瘀”。由脾虚及肾,而致机体气化不利,代谢失调,痰浊湿毒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因痰致瘀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说脾虚升降失常为糖尿病肾病产生之根本,浊毒、痰湿、血瘀为糖尿病肾病之标。

2、“糖心”如何形成?

脾胃功能长期失调,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津液不能正常生化、输布。一则血虚不能濡养心脉;二则气虚津停血阻,“因虚至瘀”。津液聚而成湿,湿聚而成痰,痰湿痹阻经络,使血行失畅,脉道壅滞,则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痹阻,导致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3、“糖脑”、“糖网”、“糖足”等如何形成?

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日久,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痰湿瘀血阻滞于脑脉,发为脑梗死;阻滞于眼脉,发为糖网病;阻滞于足部经脉,发为糖尿病坏疽;瘀阻络脉,发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瘀阻宗筋,发为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等,多种并发症亦是脾胃升降失常的系列反应。所以说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失常是2型糖尿病产生之根本,日久则湿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壅塞脉络成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因素。

点击加载图片

我是如何治疗的?

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以健脾化湿,和胃降浊,调理升降枢机为主,随证施治,机园法活。在治疗过程中要时时注意顾护脾阳,顺从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升胃降的特性,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抓住脾胃升降失常这一环节,有的放矢,“以平为期”。总结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法——“调理脾胃针法和调中降糖方”,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进行加减。

1.调理脾胃针法

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等。

兼症的配穴: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配刺肾俞、白环俞等;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配刺风池、四白等;合并冠心病者,配刺大陵、内关等。此外,还有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合并便秘、合并脑梗死等,都会根据合并症选取不同的配穴。

点击加载图片

2.调中降糖方

组成:生黄芪、党参、葛根、苍术等共10味药组成。

加减:临床应用随症配伍,如合并肾病,症见早期蛋白尿者,重用土茯苓、山药等;见血尿者,加生荷叶、生侧柏叶等;若尿少水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带皮等。此外,还有合并高血压、贫血、视网膜病变、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腹泻等,也要根据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加减。

点击加载图片

患者自身如何预防治疗?

1、穴位按摩:

取穴:中脘,天枢,曲池,支沟,合谷,血海,足三里,降压穴,阴陵泉,阳陵泉,地机,丰隆,三阴交,太冲。

操作:指揉,用指腹按压穴位,配合揉动,力度要适中,每穴3分钟,两侧肢体穴位交替进行。(注意力度不要太大,以防擦破皮肤。)

点击加载图片

2、食疗:

低脂、低糖、低盐,饮水2000ml/日以上。少食肉类等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鲜蔬菜,以粗纤维蔬菜为主,如芹菜、白菜、韭菜等。此外,还应多食瓜类蔬菜,如苦瓜、黄瓜、南瓜等。

1.四物消脂茶

荷叶、决明子(打碎)、玫瑰花、杭菊花。水2碗煎存1碗。作滚汤冲泡铁观音茶叶(少许),代茶频饮。

2.山药薏米栗子粥

将山药削皮切块,栗子去皮与大米、薏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熬至粥熟为止。

3.丝瓜花鲫鱼汤

鲫鱼1条(去鳞和内脏)配少许干丝瓜花或鲜丝瓜花,一同放入锅中,放适量清水、少许盐和酱油,一起炖煮即可。

点击加载图片

三、运动锻炼:

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0分钟,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擦地板、跳舞等。

点击加载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