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制造”凭什么享誉全球?

 发现德国 2020-10-22

德国是传统工业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6%,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德国的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GDP中的比例相当,德国制造业的员工数量占总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

勇于创新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很多原材料都依赖进口,德国企业必须走创新的道路。德国高科技领域的雇员比例为11%,远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每年的科研开支为700亿欧元,也是欧洲国家当中最高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德国的另一大优势。德国拥有成熟的能源、通讯、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24小时之内可从柏林抵达欧洲任何国家。当然,这与德国的地理位置有关。

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的经济体制名为"社会市场经济"。它一方面以资本主义竞争为基础,另一方面允许国家进行修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溯源到19世纪。当时人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引进了养老和疾病保险:保险金由雇主和雇员各出一半。这一原则至今仍是德国福利体系的核心因素。

社会市场经济还包括劳资协定的自主权:工会和雇主协商工资的高低,国家不得干预。

过去几十年里,工会虽然努力让员工分享到经济繁荣的果实。但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工会也会顾全大局不向资方提过分的要求。因此,劳资双方不像在法国那样对立,而更多是一种伙伴关系。

不过,近年来一些位居核心位置的小工会(如飞行员、火车司机等)频繁罢工,动辄使全国陷入瘫痪。为此,德国议会刚刚通过了一项限制小工会影响的法律。

人才培养和储备


德国的工程技术世界闻名。除了104所综合大学的技术科系,还有大约200所专科大学。这些大学每年为就业市场输送大约10万名工程师和自然科学专业人才。

德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专业素质优秀的技术工人,他们获益于享誉世界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其根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手工培训体系。所谓双轨,意思是说年轻人在技术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在企业练就实际本领。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减少了企业招聘和新员工适用阶段的费用。

Mittelstand - 中小型企业


双轨制教育保证了德国经济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因此受益的主要是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是指员工在500人以下的企业。据此定义,德国约300万家企业中有99%以上属于中小型。这些企业中藏龙卧虎,很多是本行业的世界冠军。德国的中小型企业贡献了50%的出口份额,产品的创新性和高附加值保证了领先竞争力和难以被模仿。

中小型企业的成功秘诀在于它们大多是具有相当财力的家庭企业,并不走上市融资的道路。这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划创造了条件。企业决策人寻求的是健康的发展速度,而不是一味扩大企业规模。

德国中小型企业更把员工视为珍贵的“技术资产”。德国经济能够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迅速反弹,依靠的正是政府和企业携手对人才的扶持和保护。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不轻易吞并同行,而是专注于一个相对“狭窄”的市场,这迫使他们必须以专业性程度极高、独一无二的产品取胜。"独一无二"靠的是自身修炼,而不是从别处购买。

由于国内和周边市场有限,德国企业很早就开始走国际化道路,也最早尝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甜头。"德国制造"在全世界享有极佳声誉,并早已成为"优质"的代名词。

勇于创新的德国中小型企业,以务实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为基础,在牢固的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中勤恳工作,务实耕耘。德国制造胜在“人尽其才”,赢在“以人为本”。

【德国】

【积极进取的德国中小型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