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别样《西厢》诉衷肠

 芷斋随笔 2021-07-21

别样《西厢》诉衷肠

张君秋先生《西厢记》剧照1979


       今年是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网络上的纪念文章真不少,其中确实不乏经典之作。“京剧道场公众号”连连推出一系列纪念张君秋先生的文章,屡屡让人重获手不释卷之感。

       今天小编也凑凑趣儿,写一篇《别样〈西厢〉诉衷肠》,聊寄对张君秋先生的缅怀之情,也敬请诸位方家指正。

        大家都知道《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京剧《西厢记》1959年由张君秋、叶盛兰、杜近芳等改编演出,作为对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节目。由于唱腔优美动听,一时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张君秋先生著名代表剧目。

       张君秋先生是京剧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演唱吸收各家之长。不单在唱法上 (节奏、气口、用气、共鸣、音色变化) 出新,表现出雍容华贵,华丽柔美的风格;其发声位置及方法借鉴了西洋美声的发音方法。由于运用的科学发声法,因而具备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所以“张派”声腔绚丽斑斓、奇妙绝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西厢记》以其醇厚动听的唱段,博得男女青年及广大戏迷的喜爱。 

      张君秋先生在《西厢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尤以莺莺长亭饯别一场中“碧云天”等几段唱段,让戏迷们听得如醉如痴。

       其实,张君秋先生早年创作《西厢记》一剧时,有过许多尝试,起初“碧云天”一段并不是这样唱的。记得几年前笔者向津门张派名票郑光信老先生问艺时,先生就教过另一种唱法:“北雁南翔”几个字不上板,以一个高腔收住,最末尾的处理也和后来不一样。先生回忆早年看张君秋先生的明场演出是张先生就这么唱,后来1961年录唱片时做了修改,文革后张先生再复出演《西厢记》的时候,也沿用了后来唱片的唱法。郑老师一直保留着张先生1959年演出《西厢记》的实况录音,后来音配像做了这个戏,不小心把那卷录音洗掉了,看过音配像后郑老师发现录音被剪辑过,一直懊悔不已。

        好在是张君秋先生1959年演出《西厢记》的原版录音现在还能找到,今天就做出来,请大家共同欣赏:

张君秋晚年复排《西厢记》剧照

     1979年,张先生重登舞台不久就恢复了《西厢记》的演出:

       我们通过从1959到1979这20年当中张先生对《西厢记》一剧的不断加工,足以看出这位艺术大师对艺事的精益求精。短短的一段唱,他怎么唱都好听,张老的这种精神,正是现在京剧人学习的楷模。至于先生为什么选定了后来的唱法,重新编辑了音配像的母版录音,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小编倒是觉得,挖掘、保留老艺术家的舞台艺术还是原汁原味好一些,大家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