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赦频率的变化上看蜀汉前后期人心离向

 四地闲夫 2020-10-22

在小编个人的眼中,蜀汉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政权。这并不仅仅得益于刘备、关羽、诸葛亮这样的被《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英雄人物,更在于蜀汉的立国之本,以及前中期哪怕后期仍然有一群人为了兴复汉室的缥缈目标奋斗。可以说蜀汉是一个很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权。不过相对于蜀汉前期而言,蜀汉后期的政治就显得不那么清明。起码在法制上就比诸葛亮时期紊乱一些。下面小编就来简单聊一聊蜀汉前后期法制的转变。

在“条亮五事”中有一个故事。诸葛亮实行严科峻法,遭到法正的反对。法正认为应该放宽刑法,收买人心,维护刘备作为外来者在益州的统治。然而诸葛亮对法正的观点进行反驳,秦朝法律严酷,刘邦用宽松的环境平复百姓的怨气;刘备所面临的情况则相反,刘璋仁弱,益州法治不严,蜀中百姓不畏其威,不怀其德,所以需要制定重法肃清风气。

裴松之对“条亮五事”进行了反驳,“条亮五事”当中也确实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但诸葛亮与法正对法律宽严进行辩论的事情未必是空穴来风。刘备入蜀以后,用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个人制定《蜀科》,这次辩论有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

《三国志·蜀书·伊籍传》:“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

《条亮五事》:“亮刑法峻急……法正谏曰……亮答曰……难曰:‘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庆赏刑政,不出於己。’”

即便这件事在历史上没有发生,是郭冲这个“诸葛亮脑残粉”编造出来的。但郭冲是晋初人,他编造这个故事也要以蜀汉前期法制为基础。并且从《三国志》中的记载也能明显看到诸葛亮法律从严的思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诸葛亮治理蜀汉的时候,轻易不大赦。诸葛亮认为得到民心应该靠法律严明的“大德”,而不是动辄大赦的“小惠”。更何况大赦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和践踏,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支持。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记载,诸葛亮执政时期,只有一次大赦,就是在刘禅继位的时候。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后主袭位於成都……大赦,改元。”

不过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一改“赦不妄下”的风气,进行了频繁的大赦。为了更直观地阅读,小编首先在下面排列一下。

1.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大赦。特殊事件:诸葛亮去世,第五次北伐失败。

2.延熙元年(即公元238年),大赦。特殊事件:改元;立皇后兼太子。

3.延熙六年(即公元243年),大赦。

4.延熙九年(即公元246年),大赦。

5.延熙十二年(即公元249年),大赦。特殊事件:曹魏发生“高平陵事变”,夏侯霸降蜀。

6.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51年),大赦。

7.延熙十七年(即公元254年),大赦。特殊事件:姜维发动“襄武之战”(在大赦之后)。

8.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大赦。特殊事件:姜维败于“段谷之战”。

9.延熙二十年(即公元257年),大赦。特殊事件:“淮南三叛”爆发,姜维出兵关中。

10.景耀元年(即公元258年),大赦。特殊事件:瑞星出现,改元。

11.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大赦。

12.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大赦。特殊事件:曹魏三路大军伐蜀,改元。

诸葛亮时期仅一次大赦,还是在刘禅继位,蜀汉改元这种时期,是必要的大赦。反过来看后诸葛亮时期,蜀汉延续了近三十年,大赦令竟然达到十二次。前后大赦的频率的差距,可以看到蜀汉后期的法制较前期紊乱很多,权威性大受打击。

频繁大赦的原因

那么蜀汉从原先几乎不大赦,到后来屡次大赦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编以为是频年北伐带来的矛盾。蜀汉刚刚建国的时候,元老派控制朝政,其立国之本就是要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老派渐渐去世,三国的形势越来越稳固,诸葛亮屡次北伐,也没能够实现割取陇右的目标。蜀汉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另外蜀汉只占有益州,南中地区的控制力有限。不要说和曹魏比,与东吴比较都有很大差距。诸葛恪北伐能动员二十万大军,姜维北伐只有数万。一句话概括,蜀汉国小军弱,频繁的北伐事业势必会造成国家疲敝,导致尖锐的矛盾。无论从后世的眼光看姜维多么执着和悲壮,但对于当时的蜀汉的国民来说,北伐无疑是严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统治者不得不释放更多的善意和恩德,来消弭国家中的怨气。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时兵车久驾,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谯周著《仇国论》。”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

《汉晋春秋》:“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我们可以对这些大赦的政令稍作分析。第1次大赦是因为诸葛亮去世,需要稳定人心;第2次、第10次、第12次大赦是因为立皇后太子、更改年号这些政治事件,其中第12次大赦时蜀汉危在旦夕,明显有收买民心的原因;其余的大赦没有什么政治事件的原因,但其中很多次都与对曹魏的战争相关。而且后诸葛亮时代的大赦频率也是有着一道很模糊的界限的。从建兴十二年到延熙十四年,大致三年一次大赦,而从延熙十七年到景耀元年,几乎达到一年一次。而这段时间正是姜维和陈祗两个主战派一主内、一主外的时期,从延熙十六年到延熙二十年也是姜维北伐频率和规模最大的时期。后来陈祗去世,董厥等反战派上台,姜维的北伐行动有所收敛,大赦的频率也随之减少。所以小编认为,蜀汉后期的频繁大赦,与对外的北伐事业是分不开的。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