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声

 江北大汉 2020-10-22
当帝王问询臣子的时候,臣子最聪明的回答一定是见机行事、扯顺风旗,唯唯诺诺,是是是是。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中国历代帝王总体而言,独裁霸道的多,民主虚心的少。所以,一旦做臣子的违逆了帝王的旨意,那么,下之大狱的可能性极大;被处以极刑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说汉代的司马迁,不就是因为在朝臣讨论李陵投降匈奴的问题上,别出心裁以为他很可能是假投降,便被汉武帝处以了比死刑更惨的宫刑?
但是,也有一些皇帝相对开明,容量较大。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
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方正》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晋明帝司马绍一次请大臣们喝酒,乘着大家还没喝醉的时候,他问大家:“今天有名的大臣欢聚一堂,跟尧、舜两个时代比怎么样?”仆射周伯仁大声答道:“今天聚会的虽然同样是大臣王公,可又怎么能等同于圣人治国的时代呢?”司马绍龙颜大怒,回内宫写了满满一张黄纸的诏书交给廷尉,让他把周伯仁抓起来,甚至一度想索性杀了他。但过了几天,他又写了一道诏书把他放了。群臣去看周伯仁,周伯仁厉声说:“我早知道我不会死,我的罪过根本不足以判死罪。”
晋明帝在中国历史上,或许真的称得上相对贤明的帝王——其在位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可那一阵国家曾经出现“中兴”的些许苗头。而从这次君臣宴饮上发生的这件事来看,司马绍果真还是有些容量的。而周伯仁“厉声”声称“我早知道我不会死”,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司马绍最终能够饶他一命,并非临时起意,而应该是他的个性和思想决定的——即司马绍平素便对于不同意见多少能够听进一些,较少以言治罪。
这件事,我们还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上来研究:此时晋室东渡不久,国家机器依然处于摇摇晃晃之中。对于晋明帝来说,笼络人心,也可以说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政权是头等大事。因此,对于群臣们的各种意见,他是有一定的耐心听取的;对于不同的意见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而类似的情况,在很多朝代的“建国之初”,都曾经出现过。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进谏”与“纳谏”了。为什么在一个王朝的后期,这样的情况很少出现?那是因为做皇帝的自觉已经坐稳了江山,更爱“显摆”,以突出强调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做皇帝在朝堂之上一声咳嗽,臣子们都会胆战心惊,再也听不到有臣子中有谁胆敢“厉声”反对的时候,离一个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这里,清朝的慈禧太后与她的大清王朝的崩塌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