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四时

 江北大汉 2020-10-22
山涛因为与司马氏合作,让“竹林七贤”中的若干位先生不齿,嵇康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谓影响深远,传芳后世。但让人十分惊讶的是,对于这样一位公开与自己决裂的“敌人”,山涛在仕途得意之后,并没有忘怀。在嵇康被诛很多年之后,嵇康的儿子嵇绍,被他推荐为秘书郎——后因晋武帝司马炎的欣赏提升一级,直接做了秘书丞。
与山涛不计前嫌,也可以说可能他心中一直惦念着老朋友,在关键时刻愿意帮助老朋友的儿子一把相比,我觉得嵇绍去跟他商量到底是不是赴任之时他说的一句话,更值得我们玩味:“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山涛为是不是将嵇绍推荐给朝廷一事,此前已经思考了很久很久,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他从前与嵇康之间曾经有过节,他不知道嵇康之子嵇绍是不是能够理解,进而对于他的推荐能不能答应——古人很看重名节,如果嵇绍接受了山涛的推荐的话,难免有人会认为他不孝,有损他的名节。另一方面,嵇绍此前生活有些艰难,并且其自身相当优秀他都是十分清楚的,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为嵇绍解困,也让朝廷多一个可用之才,但是这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嵇绍日后能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等等,恐怕也是他这时想得比较多的。所以,他举荐嵇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的过程。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即便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名家、道家、佛家等流派大行其道,均有不小的市场的魏晋之际,儒家的影响依然不可小视,许多名士其实他们的思想具有“杂糅”的特点,即以某一家思想为基础,揉进了其它很多家的因子。因此,很多人在“遁世”与“用世”之间徘徊,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说到“用世”,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先决条件,方才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也推进百姓的福祉。所以,出仕是很多人的必然选择——很多“名士”同时也是“名臣”。
魏晋之际的知识分子出仕,很多情况下十分为难,因为曹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之间的权力争斗十分激烈。而不同的士人,他们的家庭背景与感情倾向并不完全相同。就嵇康来说,他的妻子是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与曹魏集团之间关系的紧密度自然可想而知。但对山涛来说,他虽然说起来也算是出生官宦之家,可他父亲山曜,仅仅官至宛句县县令,并且在山涛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比起嵇康来,他大概原本是没有选择站队的负担的。或者说,能够让自己的才学有用武之地,改变自身的命运,就是他的抱负,就是他的理想。
换个角度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犹如长江黄河一直向东奔流,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是很大程度上就像是飘落在水面上的叶子,只能随波逐流,按照命运的安排往前走?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则像是山涛所说的,如同天地间的一年四季,交替变化,今天曹魏,明天司马氏,后天则又是我们谁也无法预测的哪一个?谁也没法抗拒?而作为个体的人,是不是我们假如能够在奔流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起到一点扬清去浊的作用,为大地上的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些许可能的帮助——如洒水、喷药、施肥等等,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
所以,无论是山涛“投靠”司马氏,还是嵇绍接受了山涛的推荐,最终也走上了与司马氏合作的道路,其实我们都应理解、都可以理解——所谓“忠诚”与“气节”,那是帝王之人用来培养“死忠”与“愚忠”之人,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永永远远坐江山的;因此,谁当真,谁傻蛋。

认可你就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