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孩子就得多吃苦”

 新用户2356fYUI 2020-10-23

说“孩子就得多吃苦”

文/蔡朝阳

很多家长有一种坚固的执念,认为,现在这一代孩子娇生惯养,就是因为没吃过苦。所以,经常想着,什么时候,让孩子去吃点苦。至于究竟有没有吃到苦,倒也未必。因为,真的一旦看见孩子们有吃苦的可能,那心疼还来不及呢,赶紧接回来,回家宝贝宝贝。

菜虫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有一次去开家长会。班主任就讲到,夏天到了,要午睡,怎么办。如果有条件的呢,家长可以接回家午睡,没有条件呢,就在学校里睡,但是条件比较差,只能趴桌上眯一会,会很辛苦。

这时,一个膀大腰圆的家长,中气十足地说:就在学校睡,孩子就该多吃点苦。

趴桌上睡午觉,这事其实算不得真有多苦。但很多家长让孩子吃苦的逻辑,却是非常真实的。

我仔细想了想,关于一部分家长根深蒂固的,希望孩子吃点苦这个观念,还是有来历的。可能也很有中国特色。

大概是因为我们民族里漫长的吃苦传统吧。在悠久的时间里,中国人都在吃苦。吃苦是一种常态,而不吃苦才是变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类俗语,就都长在家长们的骨髓里了。

我们这代人过上物质较为丰裕的日子,基本上要到加入wto之后。改开到加入wto之间这段时间,还仅仅属于免于匮乏。而再之前,1970年代的童年物质匮乏,想必大家都还有记忆。再论久远一点,无论康乾盛世,还是贞观之治,都是从统治者政治稳定层面讲的,平头百姓的日子,仅免乎战乱而已。吃糠咽菜,甚至易子而食的,史不绝书。

所以,吃苦的记忆一直刻在中国人心里,变成集体无意识了。

据说,最近,菜虫学校里班会课,有老同志去忆苦思甜了一下。革命的老法宝又都用上了。但我很怀疑这个效果,忆苦思甜之后,这帮小鬼头,就不吃哈根达斯冰激凌,改喝凉水了?须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那么,明明是成年人对吃苦的记忆,为什么最后变成孩子需要去吃苦呢?

这很简单。因为父辈已经吃过苦了,现在就需要孩子们去吃一吃。吃苦才会懂事,君不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乎。这些俗语里,都透露着一种集体无意识——对苦难的崇拜。

因为总吃苦,年轻时没过过好日子,吃苦就跟青春记忆联系起来,于是,吃苦就变得诗意而崇高。这个转变的逻辑非常之奇葩,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某些领导对我们的指示: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我们这一代家长,希望孩子吃点苦的想法,大概就来自这里。本来,其实,可以不吃苦的。但为了崇高,已经过上好日子了,还得继续回去吃苦。到最后,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了励志、为了成才、为了有出息、为了早当家而吃苦,还是为了吃苦本身而吃苦。

俗语云: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年幼无知的时候,还把这个对联贴在我房间的窗台上。类似的汉语词汇还有如下一长串,都在进行心理暗示,孩子们就得吃苦:苦读、苦练、苦学、苦干、苦口婆心、苦心孤诣……卧薪尝胆也算,因为胆也是苦的。

这样,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吃苦。据说现在吃苦是为了以后不吃苦。可是每一个现在都在吃苦,于是我们永远等不到一个不吃苦的未来。因为,每一个未来,都是未来的现在,是需要为未来的未来吃苦的。

但奇怪的是,吃了那么多苦,不断地为了吃苦而吃苦,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百分比,显然不比不怎么吃苦的甚至有点腐朽的西洋、东瀛更高一些。我确实不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

让孩子吃苦有很多种做法。制度性的一种,就是参加军训。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进大学,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在烈日下暴晒,踢正步。

很多家长乐于见到这样,因为,这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锻炼”。但我也怀疑,如果不是孩子自由主动的选择,那么叫做“锻炼”肯定是不对的,应该叫做摧残。

但这样的训练有两个好处,家长们都很喜欢。一则在于,孩子终于吃苦了。至于吃苦有没有用,对于日后成才会否发生关键作用,都在其次,关键在于吃苦。总之,已经吃了苦中苦,啊,那成为人上人还远吗?

二则在于,孩子听话了。你小破孩,居然个性那么强,犟头倔脑。好,现在让你去军训,看你还敢老三老四。归根到底,这种暴力与强制,根源在于家长作为家庭权力拥有者对于控制一切、稳定压倒一切、地位定于一尊的渴望。

现在快暑假了,大家都会给孩子报个暑期夏令营什么的。我发现,那种主张吃苦、主张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的营队,颇受欢迎。穿一身迷彩,在烈日与暴雨下,做机械的动作——我真想不通家长的脑子怎么想的,花钱买罪受吗?

其实,这无非是杨永信和豫章书院的变种。但这是市场。不得不说,是家长的需求,催生了这种市场。

一个孩子,能否享受他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其实只需要四个字:“寻欢作乐。”

寻找你所喜欢的事业,并且在学习与工作中,乐在其中。这就是我所谓的“寻欢作乐”。河合隼雄说,那些需要你苦哈哈地从事的事业,都不是你的菜,及早放弃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