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河下不了情||李天霞

 一犁_书馆 2020-10-23

   

    庚子国庆日,中秋月圆时。    

    思归无远近,心随皓月驰。    

    今年的中秋国庆撞在了一天。假期中,我和老公随故乡明月而归,回了清江浦老家。来去不足四天,在老家逗留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两天半。中秋月明之夜和家人团圆,举杯小酌,互诉衷肠,叙不尽的手足深情;隔日后的绵绵秋雨夜和昔日的同事相聚,也是在杯觥交错中回忆并肩走过蹉跎岁月,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双节的第二天则是姐妹仨加上弟媳一行四人去河下古镇观光。4号傍晚回到苏州,结束了短暂而难忘的回乡之旅。    

    翌日吃罢早饭,想到这几天微信里还有积压的内容便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来,许多只是应付性点了个赞,没顾上细看。朋友圈里群友发的链接林林总总,订阅号诸多平台也是不眠不休日复一日地每天打卡,发布各种博人眼球的推文或消息,加之跟随“朋友在看”,一篇篇地看完差不多花了两个时辰。    

    看到小妹天雯3号发在群里的链接,“赞河下古镇,对河下奇联”有奖征联正式揭晓时,因为刚去过河下,便有了几分兴致。在第一部分“咏河下联获奖作品”中看到钱万平校长的楹联“越千年来者休谈武,临此地问谁敢拽文?”,又有了几分亲切。钱校长一联道出河下古镇尚武崇文的文化底蕴越千年而深厚凝重。    

    据乾隆《山阳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河下就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是华夏第一“进士之乡”。名垂史册的有秦汉时期的大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诗人赵嘏、宋代有抗金巾帼梁红玉、明代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和抗倭状元沈坤、以及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围棋国手梁魏今,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和民族英雄关天培……等等不胜枚举。一个河下镇,藏龙卧虎,钟灵毓秀。从众多获奖楹联的字里行间不难追寻到河下古镇昔日的璀璨辉煌。    

    “揭晓的第二部分是对上半幅楹联的获奖名单。半幅楹联源于为纪念抗倭状元沈坤所建造的文楼中的一面墙壁上题写的一幅残联,上联是:“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下联一直空着,历经两个多世纪没有人能够工整的对上下联,即便是才华横溢的纪晓岚也是望联兴叹。

    “揭晓名单中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人因对出下半联获奖。我没有学过有关楹联的知识,但在春节的习俗中看过“总把新挑换旧符”。也是“无知者无畏”,突发奇想,试着对了下联。我先以“老少爷”对“小大姐”,“老少”对“小大”,爷和姐都是称谓;再以地名“绥远”对“河下”,“近”与“上”同含动意,恰好“近绥远”中的“近”和“远”又与“上河下”中的“上”和“下”对仗;然后以含有方位的和动作的成语“瞻前顾后”对“坐北朝南”,最后用“辨左右”对“吃东西”即组成下联“老少爷,近绥远,瞻前顾后辨左右”。(最初是“论左右”后觉得“辨”比“论”好一些,则改“论”为“辨”)随后沾沾自喜地发到自家微信群里。谁知小妹天雯正端坐云上,立马竖起大拇指以示鼓励。不一会,大妹天霖发了一组“强”给与赞赏。    

    大约过了10分钟,小妹发来一联句:“三姐妹,上河下,估衣街头吃黄瓜”。大弟天佑也斜刺里飞来一句:“姑嫂仨,中秋假,河下古镇留倩影”。接着是小妹乘兴而至“文明兄,乘公交,巧遇归来四姐妹。四姐妹,宴文楼,三菜一汤七十元”,并笑称:“哈哈,打油诗接龙”。我因当天返回时在公交站遭遇的小插曲来了句“礼字坝,乘公交,站牌误导两头跑”。随后,小妹又诙谐地用楚州方言调侃起来:“礼字坝,不讲礼,站牌误导跑累腿”。紧接着大妹天霖作了小结性发言“双节游河下、老天把雨下,虽然雨不大,还是笑哈哈”。一次“进士之乡”的走马看花都沾上了文化人的气味,颇有些近朱者赤的意思。随后,我幽了一默“玖龙湾,遇姐夫,手提茶馓频让座”,让小妹大笑加点赞。大妹也是笑出了泪花:因为“姐夫”即是小妹口中的“文明兄”,是我老公,不知道他也去了楚州给婆婆买茶馓,在玖龙湾转乘10路公交时巧遇。  

    归来途中,多云转阴,时不时飘过一阵零星小雨,待到富春北公交站台下车时,雨突然大了起来,一路小跑还是淋湿了衣服。我又是一句有感而发:“富春北,把家还,恰逢秋雨湿衣衫”。最后还善于写学习心得的大妹作了总结:“上楚州,看看河下啥变化、宴文楼、三菜一汤七十元,不浪费、勤俭节约好风尚、谢小妹、又拍照来又买单。”对应买单,小妹笑着给了回应:“门票免费……”就这样,姐妹几人腾云驾雾,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因为刚去了河下古镇,也是双节假期里去过的唯一景点,所以,都在云上围绕着游览古镇河下打酱油,而这次脚踏实地的河下游却有些出乎想象。     

    从景区高大的牌坊下穿过即进入河下古镇,首先映入眼帘是一条小河,站在拱形桥上顺河望去,河水泛绿,涟漪澹澹,不似溪水清澈见底。两岸垂柳阴浓,倒影映入水中。茂盛的柳树依旧是万条垂下绿丝绦,只是二月春风裁出的细叶不再是嫩绿,有了秋天的颜色,绿中有了一点点的黄。       

    循着长沙油炸臭豆腐的味道漫步到老街,古朴的石板路两侧是一座座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的民宅和商铺,家家户户的廊檐下挂着红灯笼,街头有两三家卖茶馓和酱菜的,游人不多。沿着石板路走过老街,转到估衣街,街道两边依然林立着明清风格的商铺,挂着估衣店的招牌和灯笼。在估衣街的一侧,有一座楼房格外引人注目,门匾之上悬挂有“文楼”二字,这就是为纪念抗倭状元沈坤而建于清末时期的状元楼,后来成为具有淮扬菜特色、以蟹黄汤包和半句残联扬名天下的文楼菜馆。除了文楼,还有一家医馆也坐落其中。长长的石板路和两侧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河下古镇的曾经的繁华。石板路可以说是古镇的灵魂,一块块泛着亮光的石板串起了古镇的沧桑岁月。遗憾的是长长的估衣街里只有不多的几家透着烟火气息,其余的都是门户紧闭,看不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痕迹,也不见一家尚在营业的商铺,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寂寞。与我曾经去过的周庄、同里、绍兴乌镇等古镇相比,少了许多锦绣繁华,少了些许盎然生机。在文楼旧址前,想到幼年时父亲曾带我吃过文楼的蟹黄包,就在门前让小妹拍了照,以做纪念。走到估衣巷尽头,姐妹几个挤坐一条长凳上,稍事休息,分吃了大妹为出游准备的黄瓜和玉米。    

    出了估衣巷,跟着三三两两的游人信步来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能在文学家的故居里一饱眼福也是不虚此行,顿时兴致大增,不禁雀跃。遗憾的是没带身份证而不得入内,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让你无可奈何。无奈之下,为了满足一回旅游达人的虚荣,在故居门前拍了几张照片聊以自慰。游览吴承恩故居这一段,我也凑了几句,“喷泉侧,承恩居,身份不明不可入。进口处,小桥边,故作姿态把影留”。同样发在了自家群里。    

    意外的是故居门外东侧有一处微型园林景观,让我们饱了眼福。    

    以《西游记》群雕为剧照的大舞台坐落于小溪环绕、树木葱茏中。小溪中几片荷叶贴着水面随风荡漾,更多的则是追随几枝孕育着莲子的荷花探出水面盈尺,和着微风摇曳生姿。背景是一组喷泉,在低沉的轰鸣声中,汇聚而成的水像一条条长龙腾空而起,直冲云霄,片刻后在哗哗流淌的水声中,水柱自空中落下,连成一片,像极了水帘洞前的瀑布。中间舞台是用大青石铺就成错落有致的崎岖山路,吴承恩左手一册《西游记》,右手一支如橼之笔站在舞台右侧,唐僧手合十字稍稍靠前,紧随其后的是仨徒弟和右前蹄腾空的白龙马。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东土取经的画面以大型群雕的形式定格在游人眼前,栩栩如生。在这个景点逗留时间最长,拍照也多,还录了小视频。庆幸有此景点冲淡了未能游览吴承恩故居的自责和怅然若失。”故居旁,花果山,冲天水柱落成帘。水帘前,见师徒,承恩笔指西天游”。权当立此存照,到此一游。       

    一圈走过来,已及中午,姐妹几个看看四周,不知道还有哪些景点,即没有导游可询问,又没有景区分布图可按图索骥,更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可跟随,只得出了景区,穿过马路,到对面的新文楼,四姐妹瘦身为小大姐,(“小”为小妹、“大”为大妹和大弟妹、“姐”即本人)演绎一出现代版的“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    

    四姐妹瘦身是自娱自乐的调侃,在文楼吃午饭是真真确确。景区人不多,饭店里倒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常,我们进去时已没有座位,服务员让我们将就着在收银台落坐,还没坐定,抬头看到阁楼上刚好有一张桌位空出,我们立马替补上去。小妹扫了扫贴在桌角上的二维码点菜下单,下单后不久,三菜一汤一样接一样地端上了桌面。不亏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一碗淮扬菜的扛鼎之作平桥豆腐吃出了货真价实的淮扬味,片状的豆腐丁洁白细嫩如润玉,绿色的香菜叶恰似白玉中藏着点点翠绿。清香爽滑,口味鲜咸。汤汁醇厚,味美汤浓。一盘藕荚也是形味俱佳,油炸的黄亮适中,不露藕孔,外壳香酥内馅脆嫩。就连最平常不过的韭菜炒蛋都让人赞不绝口,加上一碗青菜榨菜肉丝汤一共花了70元,实至名归、物美而价廉。

    吃饱喝足后即打道回府。出了饭店,一抬眼就看到四五百米开外的公交站台,正是我们回去的方向。待走到公交站后,前后左右找不到路线牌,站台前的一片褚红色分明就是停车地点,中间还有三个硕大的英文字母BUS不容置疑,怎么看都是公交站台。可是当几辆公交车间隔着到站时,却没有停的意思,任你跳起来招手也无济于事。询问来往的行人都是摇着头回答“不知道”。无奈中只好原路返回,询问了人行道路边一家商店老板,才知道相反方向同样是四五百米外的公交站台才可以上车,快车道和人行道之间隔着条河,还得从快车道走过去。姐妹几个贴着路边的绿植和机动车相向而行,方才走到正确的公交站台。这一折腾足足有半个多小时。此站台比我们先前去过的站台只是多了路牌标志“礼字坝”和线路牌,其它完全一样。不知道有没有别人被这样误导过?如果没有这个小插曲,我们完全可以在雨前赶到家,不至于被淋湿了衣服。这就是微信群里的调侃吐槽的原因所在。    

    一次河下古镇游,有兴奋也有懊恼、有满足也有遗憾,更多的是收获。说是五味杂陈也不为过,究其原因,还是出游前没做好功课,准备不足。回到苏州家中,才从网上得知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曾拥有108条街巷、44座古桥,园林、牌坊、寺庙更是多达百余处,尤其是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一座挨着一座,完全可与扬州的私家园林相媲美。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尚存的主要有吴承恩故居、魁星楼、沈坤状元楼、文楼、青晏园等等。百余条街巷如今也仅剩一条长约2公里的石板路。    

    好在我们今天走过的石板路依然是最初的石板路,两侧的明清风格的建筑也大多还在。因为准备不足和魁星楼、沈坤状元楼、青晏园等景点失之交臂。因为没带身份证与吴承恩故居无缘相见,过门而不能入,真是莫大的遗憾。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二维码一扫能搞定一切。一切都可以在线操作,线上线下天涯海角都能隔着屏幕互动。我们姐妹几个则是线下游河下,线上打酱油,别出心裁,妙趣横生,情趣盎然。把线下旅游在线上拓展,有虚有实,让线下的遗憾在线上释怀,变得满足而无憾。

作者简介    李天霞, 女 ,淮安涟水人,清江浦城中医院医师, 退休后现  居苏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