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草根的日常生活(12月1日)

 退休老刘日记 2020-10-23

  12月1日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关闭就关闭吧,现在的电视剧,多如牛毛,也不在一部两部上。最终,它还是要开放的。前几天,看《炮神》,突然想起了《怒江之战》,点进去,它又开放了,从周一到周五,一天1集。已开放到39集。《炮神》看完,就它啦!《怒江之战》的小说,我看了一些,觉得从小说走向电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晚上走路回来,在东大街,看到一个女子,领着一只小狗。狗是泰迪,很小的那种。女人背着个包,全副武装,在前面走,很悠闲的样子。那只小狗,一会儿跑到她左面,一会儿跑到她右面。她呢,似乎不怎么在意,只是走上一阵,眼睛扫一下。引人眼球的,是小狗的走首,像是一条腿受伤了,斜着身子,有点吃力!

  ●早晨上班,在四中公交站台前,碰到了释大师。他老人家,还就那么精神矍铄。上次见到他,他说在枪杆岭山的法幢寺。因为我有事,没说上几句,就匆匆别过。这一次,跟他多说了几句。我问:你还在枪杆岭山上吗?他说:没有,回来了,也就20多天吧!我说:那地方,吃水咋办?他说:有井,不过水苦,得净化!

  ●我说:法幢寺里,香火怎么样?他说:不咋样。湖区人,重学不重教。我说:不光湖区人,民勤人都一样。大寺庙里,也一样。今年6月份,我有个亲戚,去大寺庙,去大寺庙许愿,有个女居士,让她上香后,就多磕头。大师说:信教,不是那样的。宗教也是劝人向善的。学生想考上大学,还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跟释大师一起的,还有一位女子,全副武装。释大师说:刘老师,有时间了,你来庙里,我们多喧喧,听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说:我会来的。他说:这位居士,也是老师,她编了本小书,你要不要一本?说着,就要从包里掏。我说:不要了,你留着,送给更需要的人吧!大寺庙修好了吧?他说:基本上修好啦!

  ●今年暑假上,四姐他们来,我领着四姐和姐夫,去了大寺庙。进庙,人很少。四姐买了一把子香,到大殿前上了。大殿前,还有上香的,主持的,却是一位女居士。转到大殿后面,另一个院子里,也有人上香,主持的,也是一位女居士。这位女居士,比前面那个,年龄小些。当时我觉得,庙里没和尚,似乎有点不妥!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有句让人颇为受用的情话。当妻子这么问他: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这货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这货的回答,温柔软语里,款款情意尚在其次,言辞里锋芒乍现的潇洒自如,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能写出杜少卿这般人物的吴敬梓,其实也是一样。他推掉了巡抚举荐,称病辞却官府的廷试。皇上亲临南京,征召他,他却躲在家里,跷脚高卧。他宁负荣华,甘愿清寒困顿,被乡里传为子弟诫。在当时人眼中,吴敬梓十足一个败家子。但他将荣耀留在了自己笔端,一部《儒林外史》,让他数百年后,仍然熠熠生辉!

  ●几位张掖师专同学,在民武路14公里处,一个叫作嘉园农庄的地方,吃了顿饭。36年的老同学了,能聚在一起,很不容易。大家在一起,话题不是子女工作,就是房子和车子,我坐在那里,只有听的份。他们几个,都事业有成,有一官半职,唯有我,平民百姓一个。想想我这一生,伺弄文字,却一无所有,够悲哀了!

  ●嘉园农庄的特色,是烤羊肉。这地儿,我听过,却是第1次来。烤羊肉上来,一块铁板,加边儿,烤羊师傅,在餐桌前取开。中间是羊肉,四周是烤洋芋和烤葫芦。有羊肉做底子,洋芋和葫芦的味道,特别好。从兰州来的王同学说,到后面看了下,这里的羊肉,确实是用柴火烤。酒是剑南春,不过,喝酒的,只有4人!

  ●羊是半只,不大也不小。这样上烤羊肉,我是第1次见。羊肉不肥,一眼可看出来,不是育肥的那种。羊肉外,另配几样小菜,都是凉的。有一盘沙杆,王同学尝过,赞不绝口。从交谈可知,我的原生态笔记,他一直在看着。我的乡村笔记,他也一直在看。乡村笔记里,我描述的童年生活场景,有很多,他也经历过!

  ●没有划拳,没有翻牌。大家喝酒,先敬了一圈儿,又碰了一阵,以聊天为主。这样随意的喝酒,很喜欢。这两年,我喝酒,很注意在场的人。对斗酒好胜者,基本上都是敬而远之了。王同学从张掖过来,因为工作之便,他走的地方多,联系的同学也多。听他讲,大家都混得很不错的。饭是碱面,很遗憾,没有上面汤!

  ●做梦。有人向我投稿,却寄来了一个包裹。那包裹,方方正正,打开,全是刊物。把这些杂志摊开,有《诗刊》,有《星星》,有《绿风》,端相了阵,国内的诗歌刊物,基本上都有了。这些刊物,都是他的样刊。我很有些奇怪,这么多样刊,他给我寄了来,他自己手头,还有吗?梦醒了,躺在床上,发了好一阵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