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草根的日常杂碎(6日18日)

 退休老刘日记 2020-10-23

  6月18日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我不爱吃洋芋,是因为在卓尼,这东西吃得太多了。那时节,青菜很少,太多时候,比肉还贵。只有洋芋,山坡上能种出来,还长不大。一年四季,几乎每天的饭,都离不了这个。要不然,你就只能是滚水大煮面,或者是米饭干炒肉了。不过这东西,我也并不反感。在任何场合,只要人家做了,我照吃,还不动声色!

  ●龙,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种虚构的神话动物。然而,在东西方,人们对待龙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东方,龙的形象,代表着尊贵神圣。在中国社会里,龙是尊贵、吉祥、庄严、神圣的象征。所以,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

  ●民勤方言,把东西糟掉了,读四声。意思就是,把东西浪费掉了。可是,翻遍金山词霸和百度字典等,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于是,斟酌来斟酌去,就用了一个“慥”字。慥有两个意思:两字叠一起,忠厚诚实的样子;单字存在,仓猝,急忙。取第2个意思,倒也能多少沾点儿边。此条微博,也算一个用字说明吧!

  ●在福中财吃饭,点了个羊肉菜锅子,又点了个羊肚煲。人多,怕不够,让服务员介绍,再有什么特色。她犹豫了下,说排骨垫饺子。我问,是麻腐的吗?回答说,是的。麻腐饺子,小时候很不爱吃,总觉得没有肉馅的好。现在吃的次数多了,倒也渐渐喜欢了。喝酒,大家分白啤两派。3人两斤白酒,却也喝得很平顺!

  ●很晚了,和汤汤在QQ里说了会儿话。他说你答应的事,改完了没有?我说没有,无法下手。他的那个《蔡旗熡结子》,我看了几遍,终没动手。理由很简单,民勤有十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的说法。我新河,他蔡旗,只怕弄不好,伤了他文字。后来,话题转到微博上,给了他点建议,精炼文字方面的,不知他愿意不!

  ●曾在武威一家不太起眼的餐馆,吃过一次豆腐。那煎好的豆腐太嫩,只好用勺子托着。轻轻咬开,内里温润如蒸蛋,原来是用凝脂豆腐煎成。这种豆腐,吃时急不得,它外焦里烫。突然就想到了文字。别人贪名利贪色,我贪文字,只想写出能入人眼的文字来。好文章不能一蹴而就,正如这豆腐,心急了,也吃不得的!

  ●闲谈中,大家提起了文怀沙。这个人,我听过,好像是国学大师,却没见过他作品。诗侠对他,却有较深了解。他说文的年龄,就是个谜。他自称110多岁了,大家不相信。他的学术,争议颇多。他们说话,我用小米百度了下。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

  ●然而,在文怀沙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介绍里,却有反面评价。有人说:文没有什么学术论文,所以在研究领域,可以说没什么地位。还有人说:在民国以来的学术脉络里,根本没有文的一席之地。更有人说:他在楚辞界根本就没什么地位,没写过什么学术性、研究性、考据性的东西,他就是把楚辞翻译成现代汉语!

  ●作为一名学者,有争议,是很正常的事。反面评价之后,正成评价也不少。有人甚至说:文怀沙,神人也。神人者,神奇非凡之人也。这主要是说他的姿容、行止、技艺等,均非常人所能及。对照正反评论,我觉得,不管怎么说,他总是有过人之处的。要不然,这些好的评价,是得不来的。第2天,我又认真看了下!

  ●男人说,我从小就不务正业,爱看课外书。参加工作后,阅读仍然很杂,全凭兴趣选择。乍一看,读那些闲文杂书,似乎全无用处,纯粹消磨时光。细思量,又好像未必全是。说不定,正是因为它们在背后做支撑,我在工作上,才没有显得太无能;精神上,也没有显得太无聊。他的话,我同意。闲杂书,我也很爱看!

  ●对于发不出去的文字,我并不生气。退一步想,这也是人家在把关。如果我的文字里,真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发不出去,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保护。所以太多时候,微博里发不出去,我就存在电脑里。心想,以后一旦有机会出书,也许会用得着的吧。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再三琢磨这些文字,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