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我就听说有一颗彗星接近太阳了,非常值得期待,这是今年第三颗彗星,它没有让盼望的人失望,只要天气不错,太阳下山时,在北半球的西方从七月初就可以见到它。它会在七月末离开人们的视线,下次再见它的时候,要到6800年之后,那个时候的人类文明是什么样子呢,前一次它来的时候,人类还是史前哦。 这是它的异常漂亮的样子。 我不多写它,大家有兴趣的话,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在太阳下山的时候,站在楼顶上、山顶上、空旷处……,一切可以远观西方天际的地方,随意和孩子讲一些他喜欢的故事,或者科普一下下面我写的文字。喝点凉爽的饮料,过一个亲子的傍晚,会不会是他(她)将来回忆起的最好的时光之一呢。 据说大多数彗星都来自一光年外的奥尔特云,它可比冥王星要远一千倍。它们本来在那里呆着很稳定的,不过,在受到其它恒星的扰动的时候,它们就会减缓速度,从而被太阳的引力给拉向太阳。不过一开始它们是不发光的,人们也看不见。 不过,由于它们大多数是由固体尘埃,冰,干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冰、甲烷冰……,这些易挥发物质组成,当越来越接近太阳的时候,接受到太阳的热就越来越多,于是就开始挥发,形成巨大彗发,不过这时还没有尾巴,这些稀薄的气体也不会被吹走,因为彗星再小,也是有引力的,它们就这样和彗星一起向前的同时慢慢变大,同时也保护了彗星的更快的挥发。 当和太阳足够近的时候,这时候就不光受到太阳光子的影响,还受到另一种更加猛烈的影响,那就是太阳发出的由真正离子组成的太阳风。这些带电离子不光有质量,还带电和高速。当它们撞向彗发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就出现了,彗星就出现了长长的尾巴,并发出神奇的不同颜色的光。所以,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一样的颜色哦,而且,同一颗彗星不同的部份颜色也不同哦。看看上面这个图片和上一张图片,可以看出它们的颜色的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是由不同的物质它们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比如,激发态的一氧化碳发出漂亮的蓝光,而激发态的碳则发出幽灵般的绿光。由这些特点,科学家不用一定要跑到面前,我们就知道它的组成元素了。 不过有发现吗,彗星大多还会分叉,一条背向太阳,直直远离发出多彩的辉光;一条沿飞行轨迹,它呈亮白和黄色。 这是为啥呢,这算不算高级问题了呢,是的,这两条尾巴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那条彩色尾巴是,由被太阳风中的高能离子电离形成的离子带,在太阳的磁场和太阳风共同作用面形成。 而沿轨道形成的尾巴是由不同质量的物质尘埃构成,不同质量有不同的惯性,所以在同样的作用力下,它们的轨迹也不同。它们共同漫反射太阳光,而太阳光是白色的,在稀薄一些的状态下呈黄色。 好啦,做为轻科普,到这里就可以了,要更多的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相关的书,或网页。 要是今天天气好,我就带孩子们一起去看看,不过,地方还没有选好。因为一定要高高的向阳楼顶才好。希望不要下雨吧,真的应该昨天去的。不过昨天楠要去画画,弯弯在家学奥数,没有成行。 |
|